■本報記者 傅蘇穎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重點研究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問題。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與實現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是等價的命題,而當前這一傳導過程受阻的主要癥結體現在信貸和社融的失速。更深入地理解,銀行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和存款增速低約束了銀行投放信貸的能力,經濟增速下行風險大、企業信用違約事件頻發降低銀行風險偏好、投放信貸意愿受到壓制,金融監管政策對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非標產品的限制收窄了資金投放的途徑,最終導致了央行投放的總量貨幣不能形成微觀信貸的局面,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受阻。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金融體系層面來看,貨幣政策機制傳導的效果受到貨幣政策工具轉變、流動性投放結構以及流動性傳導摩擦等因素的影響。自2015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取代存款準備金率成為央行流動性供給的主要渠道。但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進行流動性投放的操作對象是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包括大中型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導致中小型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較大型銀行面臨著更高邊際資金成本,流動性結構性分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央行銀行流動性投放的傳導。
從實體經濟層面來看,鄂志寰認為,資管新規對“影子銀行”的規范客觀上影響了廣義信用環境的松緊度,中小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突出。近期央行出臺多項措施要求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盡管年內央行多次定向降準和進行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社融增速仍從去年同期的13%一直下滑至9.85%。這主要由于央行對信貸規模的約束和銀行內部壞賬風險考核標準的限制,使得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未能暢通,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仍難以從銀行獲得授信。
“疏通貨幣政策機制的傳導,一方面可以考慮擴大公開市場操作對象范圍,以解決金融機構流動性分層問題;另一方面,在非標資產回表的過程中,可以考慮適當調整對信貸規模的管控,以加強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并繼續完善MPA框架,如將對中小企業貸款作為其中的考核指標之一,通過適當的內部激勵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鄂志寰表示。
明明認為,要進一步疏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目前總量的無差別貨幣投放空間和邊際影響已經不大,更重要的是推動信用傳導渠道的下一環節——銀行向企業投放信貸。從這一環節來看,定向數量工具包括此前定向降準配合MLF置換,以及定向型MLF操作,這一方式已經被實踐,效果需要等待時間的檢驗。此外,放寬信貸投放額度管理,還應逐步放寬監管力度,包括調整MPA參數、降低貸款的資本占用比例,窗口指導加快信貸投放等。同時需要補充銀行資本金放松表內資本約束,包括通過特別國債、匯金債和銀行次級債的發行補充銀行資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