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包興安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重點研究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問題。其中提出發揮好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用好國債、減稅等政策工具,用好擔保機制。
就運用好國債等工具相關問題,吉林省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張依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積極財政政策重點是以減少收入和增加支出為手段,而國債既可以彌補財政收入,又可以轉變為財政投資,還可以降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兼有財政和貨幣政策雙層屬性,因此是當前積極財政政策中的最佳選項。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固定投資增長率不是很理想,通過國債的使用可以挖掘投資空間,確保投資增長。
國海證券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債發行1.57萬億元,到期1.23萬億元,凈融資3483.39億元。下半年來看,考慮到全年中央財政赤字1.55萬億元,因此下半年國債凈融資1.2萬億元,比上半年高出近萬億元,預計發行量將達到2.1萬億元。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兩個重要手段。”張依群說,當前,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重點還是在政府債務和財政杠桿上發力。國債工具的充分運用,從財政角度可以解決存量、穩住增量、穩步放量。
張依群指出,在大規模減稅降費的背景下,國債可以從收入端有效解決財政收入來源問題,緩解或解決因減稅降費所帶來的財政收入缺口,保持財政收入來源穩定。從貨幣角度可以通過國債發行維持政府與企業、財政與金融之間貨幣相互平衡穩定,更好地發揮賦予國債的財政屬性和貨幣屬性,有利于促進企業降杠桿、降成本,從而實現企業經營狀況改善和財政稅收增長,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