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詩鈺
“鼓勵資本市場創新是服務實體經濟最終需求的根本,同時還需要資本市場在結構上有所突破,如鼓勵資本市場為PPP、債轉股、供應鏈金融等產品提供新的交易和流通手段,從而更好地降低市場主體、金融機構參與實體經濟融資的風險,提高參與的激勵機制。”上海財經大學量化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曹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重點研究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問題。會議指出,要處理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在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支持形成最終需求,為實體經濟創造新的動力和方向。
中郵證券董事總經理尚震宇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資本市場,尤其是股權類融資的形式,將有效解決企業的融資需求,不僅可以使得社會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有效運行,而且還可以降低銀行系統風險和企業杠桿率。
尚震宇表示,從實體經濟資本運行的本質上來講,資本市場無疑起到了強大的動力引擎和風險緩釋的作用,一方面引導資金合理流動,通過市場直接和間接為實體經濟配置各類資源,另一方面較為有效地化解銀行體系的信貸風險。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正在從投資拉動向消費驅動轉型,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為核心的企業正在推動傳統經濟轉型升級,為這些產業發展需要資本市場的有效支持。”尚震宇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