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平穩增長的“新常態”,銀行業也告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為應對經濟發展新態勢,很多金融機構積極著手全面深化改革,紛紛踏上可持續發展的轉型之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作為擁有60余年傳統歷史的資深“老字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面臨著比其他商業銀行更為殘酷的業態競爭。近日,《農村金融時報》記者就遼寧農信改革與發展情況專訪了遼寧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副書記、主任劉波。
《農村金融時報》:目前,遼寧農信的發展狀況如何?
劉波:遼寧省農村信用社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長期以來,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最緊密的金融紐帶,農村信用社始終擔負著推動“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重任,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和金融體制加速變革,遼寧農信也面臨著新挑戰,經受著新考驗。
首先,傳統發展模式落后農信發展需求。長期以來,遼寧農信始終堅持以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為市場定位,以存、貸款等傳統業務為主導,受利率波動影響較大。利率市場化改革全面鋪開后,遼寧農信經營壓力陡增,業務結構和盈利模式單一的短板凸顯,加之受營改增后總體稅負上升影響,利潤水平明顯下降。傳統發展模式制約著農信機構可持續發展,推陳創新愈發急迫。
其次,風險防控壓力不斷加大。受歷史積弊影響較深,遼寧農信資產質量在特定歷史時期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與全國農信同業相比也處在下游位置。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經濟轉型伴隨的金融領域違約風險開始暴露,整個銀行業不良貸款有所抬頭,總量、占比“雙升”趨勢不斷顯現。在這樣的經濟環境背景下,遼寧農信要想全面消化舊有包袱,遏制資產劣變,把控新增風險,提高資產質量,舊病痊愈而又不添新傷,顯然是擺在面前的一個必解、急解而又難解的現實問題,遼寧農信風險化解和管控能力面臨全新考驗。
此外,市場優勢地位不斷分化。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國有商業銀行逐鹿搶灘農村市場,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大量涌現,農信機構“一社獨大”的多年經營格局被徹底打破。特別是民營銀行相繼出現,郵儲銀行的設立與發展,農行“三農”機構改革不斷深入,以及互聯網企業跨界經營,使農村金融市場不斷分化,農村金融競爭日趨激烈。遼寧農信機構體量小、分布廣、包袱重、風控能力弱的特點,既無法直接對抗傳統大中型銀行的競爭實力,也不具備新型金融組織的后發優勢,農信社“一家獨大”的農村金融市場根基被多方撼動。
《農村金融時報》:遼寧農信如何在新常態中“換擋超車”?
劉波: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和金融競爭的持續加劇,使遼寧農信面臨著來自各方不利因素的巨大挑戰。但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國家發展戰略的陸續出臺,也為遼寧農信騰挪了一個調整、優化、提升的回旋空間,創造了加快發展、“換檔超車”的歷史機遇。
首先,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使農信機構固有優勢成為發展“利器”。遼寧農信扎根農村數十載,機構點多面廣,在農村地區人熟、地熟、情況熟,農村金融市場信息對稱度相對較高,在推進農村改革和“三農”發展方面仍然具備其他金融機構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農業作為我國“四化同步”的“短板”,其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我國現代化進程。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農業農村發展問題出臺了“六大板塊”、30條政策舉措,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著力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任務,為具備傳統優勢的農信機構先行探索構建新時期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指明了方向。
其次,國家鼓勵創新創業的戰略舉措使農信機構對應的市場需求更為活躍。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國務院和相關部委近兩年也相繼出臺了促進創業創新的文件和簡政放權、金融支持等多方面的鼓勵扶持政策,為大眾創業松了綁。遼寧省2016年也在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逐步降低“雙創”門檻,大力發展眾創空間。農信機構是服務“小、弱、微、眾”比較典型的“草根銀行”,在獲取和滿足“雙創”需求方面更具便利性和靈活性,在大眾創新創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遼寧農信也將迎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此外,產權改革的集中推進使農信機構歷史包袱得以較快化解。2015年,遼寧省政府提出推進全省農信社全域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出臺并實施了多項改革扶持政策,力度空前。雖然經濟下行給農信社改革增加了一定阻力,但改革工作的全面推進也同時為農信社平穩渡過經濟波動周期提供了重要屏障。在全國銀行業不良反彈的大背景下,遼寧農信不良貸款保持了穩中有降態勢,財務包袱不斷消化,產權改革的強大推動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快推進產權改革雖是經濟下行期的艱難之舉,但也是遼寧農信積極應對復雜經濟環境的重要舉措,為遼寧農信的根基穩固和實現未來長期穩健和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最后,電子金融業務的高速發展使農信機構具備了進軍互聯網金融的基礎條件。長期以來,電子金融一直是農信機構“短板”,發展較為滯后。自省聯社成立以來,遼寧農信的電子金融業務發展較為迅速,電子銀行、自助渠道等基礎金融設施建設已基本成熟,助農取款等農信特色服務實現了“走村入巷”。電子金融將遼寧農信長久以來擁有的線下優勢與日益完善的互聯網線上手段相融合,為遼寧農信未來發展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
《農村金融時報》:如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構建遼寧農信金融服務新體系?
劉波:在現行的經濟金融環境中,遼寧農信要實現加速發展,就必須轉變觀念,把握機遇,順應形勢,爭取主動,全面推進與宏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遼寧農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就是構建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經濟金融運行規律、同業競爭需要和新時期市場服務需求的農村金融服務新體系,核心就是轉型發展。只有轉型發展才能保證行業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最終實現與全省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共贏”目標。如何實現成功轉型,我認為,需要重點把握以下四個環節。
第一,深化改革,清除積弊。農信社產權制度改革是遼寧農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步驟,是消化歷史包袱,化解經營風險,掃除發展障礙,提高經營管理能力的直接手段和最佳路徑,也是新常態下能否實現成功轉型的關鍵。全省農信社應緊緊抓住并充分借助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農信社改革的歷史機遇期,徹底解決遼寧農信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快建立科學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經營管理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解決束縛遼寧農信發展的根源性問題,增強發展核心動能。同時,省聯社應逐步建立與“小銀行”發展相適應的行業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通過深化省聯社本級改革,加強平臺式服務功能打造,加深遼寧農信的綜合品牌印象,提高整體競爭實力,順應未來發展需要,提升系統性抵御風險能力。
第二,找準定位,明確“坐標”。遼寧農信實施轉型發展,必須具備明晰的戰略思維,找準戰略定位。在全國發展轉型集中期,很多農信機構迫于經濟下行、利差收窄的經營壓力和不斷抬升的資產質量隱憂,以重點發展轉貼現、投資、同業等資金業務來改善收入結構,工作重心開始轉移,一些農商行的傳統信貸業務已現萎縮之勢。
遼寧農信擁有數十年“三農”市場根基,市場定位、經營特色、社會責任和歷史積淀的特有優勢決定了自身發展的立足點仍將服務于實體經濟,反之則容易偏離正確的發展軌道,或將導致固有優勢和陣地的喪失。在新的經濟運行周期和金融競爭中仍能站穩“三農”市場,不被“洗牌”出局,就必須采取科學的經營策略,優化調整信貸方向,有效盤活存量資金,合理調配信貸資源,做好調整優化的“加減乘除”,主動順應“三農”發展新趨勢。此外,還要結合區域實際,深入推進以“農戶、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為主體的“涉農五突出”戰略,聚焦陸續涌現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優勢資源,圍繞農業休閑觀光、鄉村旅游、農產品產地加工、農村電子商務等新的經濟增長點,跟進金融產品與服務,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創新融資模式和擔保方式,積極穩妥推進“兩權”抵押貸款業務。同時,進一步推行農機具抵押、農產品質押以及公司+農戶擔保等多種方式,鞏固拓展“三農”市場。助力發展眾創空間,深入推進微商貸、助商貸、創業貸等信貸業務,結合今年全省脫貧計劃,通過農戶小額信用可循環貸款等途徑,提供有效資金供給,推動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第三,優化結構,調整創新。隨著“新常態”經濟特征不斷顯現,創新驅動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國各行業掀起了一股強烈的創新熱潮。對遼寧農信來講,金融創新不僅是一副促進農信更好發展的“良方”,更是一粒有效應對經濟金融不利形勢的“妙藥”。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管理與經營機制、金融產品與服務等多個方面,還要聚力于調整優化農信的業務發展結構,以多元化布局、多渠道利潤支撐確保農信事業旺盛不竭的生命動能。在保證傳統業務發展、立穩市場根基的同時,要努力實現資產業務多樣化,逐步形成以信貸業務為主,債券、同業投資、票據、理財資產業務相輔相成的資產管理格局。要進一步加強行業間合作與金融同業合作,推出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產品,以具備條件的農商行為載體,探索開辦國際業務,大幅拓寬收入渠道。同時主動融入互聯網金融,全面加快金融產品互聯網化,構建“互聯網+金融+農村網點”線上線下相融合的金融服務體系,圍繞現代農業、便捷交通、銀醫服務、高效物流、特色旅游及社區物業等行業主體,打造“互聯網+普惠金融+益民服務”綜合服務平臺,努力構建鏈接城鄉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圈,在應對互聯網企業跨界經營中贏得主動。
第四,把控風險,固守底線。在銀行不良貸款反彈的背景下,防控風險是銀行業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是銀行業能否安全平穩渡過經濟波動周期的重要標志。可以說,誰能在當前的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全面把控經營風險,誰就成為這場“戰役”的最終“贏家”。因此,遼寧農信目前最緊要的任務就是通過自身清收、產權改革、政府幫扶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加快清收處置不良資產,全面化解舊有包袱。要盤活存量,穩住增量,加快僵尸企業退出,增加有效信貸投放。同時,加快推進與完善流程銀行建設,進一步強化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道德風險、聲譽風險、合規風險、法律風險、信息科技風險的識別、監測、計量與評估,采取先進、科學、有效的風險管控措施,嚴防各類風險事件發生。其實質,就是要以思維的冷靜和步伐的穩健,在激烈的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新常態”經濟周期調整中實現“彎道超車”。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