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一年來,關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各地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為進一步探究有關話題,《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長期從事縣域經濟研究的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
張占斌在采談中表示,要發展現代農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整體素質,就要做好產業規劃布局,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充分發揮縣域經濟優勢,加強要素優化整合,實現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
加大投入 做好產業布局
《農村金融時報》:您認為實現產業興旺的難點和關鍵點是什么?如何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為行動綱領,結合我國鄉村發展實際,統籌謀劃、科學推進,做好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大文章?
張占斌:黨中央和國務院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計劃和行動。這其中,做好產業布局和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內容,也是鄉村振興能否實現的難點和關鍵點。
目前,城鄉收入差距大是我國城鄉關系的一個基本事實,但它只是問題的表象,其根源是城鄉在產業發展上的巨大差距。不管是內在的客觀經濟規律還是外在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政策,都要立足于城鄉產業發展這一基本邏輯。正是城鄉產業發展在比較優勢、發展效率、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上的天然差距導致了城鄉居民在收入上的差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基本目標除了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還要通過鄉村的產業振興來實現經濟振興,最終推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多元目標的實現。
《農村金融時報》:中央提出“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在具體貫徹落實中,應將采取哪些舉措,將會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張占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條件。要扭轉農業農村發展局面、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必須從根本上保證資源要素更多地投入到農業農村,徹底扭轉城鄉二元體制的制度慣性和農業農村長期滯后的發展慣性。
中央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以確保補齊短板,加快農業農村的發展速度。
具體在要素配置上,一方面要破除阻礙城鄉資源要素流動的制度藩籬,鼓勵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加快農村耕地、宅基地和建設用地的試點推廣,推進縣鄉政府機構改革和鄉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改善鄉村營商環境,激活鄉村各類資源要素。
在資金投入方面,要優先安排農業農村資金投入,保證投入資金穩步增長。財政部編制的2018年至2020年三年支出規劃中,特別強調要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
在公共服務上,要持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教育、醫療、養老能力和水平,花大力氣改變農村公共服務落后的狀況。
激活農業農村內生動力
《農村金融時報》:請您談談在發展農業新型業態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吸引和配置社會資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保障?
張占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振興鄉村產業的必由之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要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基礎作用,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要創新發展訂單農業,鼓勵股份合作,強化工商企業的社會責任,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建立多種形式利益聯結機制;要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地方政府要積極營造條件,排除各種障礙因素。地方政府要促進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關鍵要降低資源要素進入農村的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農村的基礎設施與環境。此外,資源要素進入農村必須與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結合來催生新產業,并形成城鄉產業要素的共生關系和與農民共享的利益機制,使城鄉要素通過共生融合在一起。
《農村金融時報》:對于農業農村的持續和健康發展,您還有哪些政策、措施建議?
張占斌:對于如何促進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已經做了詳細的頂層設計。我想再強調三點:一是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確保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得到真正落實;二是要尊重鄉村發展的規律,堅持慢節奏、緩發展,主動把農業農村發展的速度降下來,把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不可急功近利;三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持續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