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還要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直到被催促,浙江省聯社理事長王小龍一直都在和記者探討普惠金融能否實現社會責任和商業可持續的統一、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企業和個人需要怎樣的金融服務等業界關心的熱點話題。
兩年前,在履新浙江省聯社理事長不久后,王小龍就曾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的獨家專訪,闡述自己對于業務定位、普惠金融等多個方面的見解。兩年過去,在近2個小時的采訪中,可以感受到,這位浙江省聯社掌門人始終秉持著農信機構堅守本土和普惠的理念,并推動全系統行社繼續為實體經濟輸送金融活水。
“發展普惠金融是農信機構的使命,從長遠看,必然帶來寬廣的發展機遇。”這是王小龍非常確信的觀點,也是浙江農信發展的定位所在。
浙江農信的業績證明了這一觀點:截至2018年末,浙江農信系統存款余額20420億元、貸款余額13897億元,存貸規模領跑全省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1.16%,比年初下降0.45個百分點。“我們的普惠金融做了一些有情懷的、長遠的事,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礎,因此現在各項數據表現都非常好、非常扎實。”王小龍告訴記者。
與地方經濟緊密相依
2018年10月末,浙江農信存款余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連續八年居全省第一,超過全省總量的1/6、在全國農信中排名第三。存款穩步增長的同時,浙江農信的貸款余額達到13686億元,增量、增速均創5年來新高。在各銀行普遍反映負債難的當下,浙江農信如何實現逆勢增長?
王小龍如是總結:“在金融服務上,我們浙江農信是最土、最近、最親的銀行。”
“最土”指的是服務最本色、最接地氣。作為浙江人民自己的銀行,浙江農信扎根在基層,對農村的各種情況都十分了解。浙江農信的信用體系建設正是扎根本土的生動反映。在持續10年“走千訪萬”活動的積淀下,全省3/4的農戶、3/5的行政村和1/3的鄉鎮評定為信用戶和信用村鎮,全省有超過80%的農戶在農信系統建立了信用檔案。在年復一年的進村入戶中,浙江農信的本土優勢也得到了不斷的增強。
“最近”指的是離老百姓最近、最貼心。例如,在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上,浙江農信的投入可謂不計成本,在很多偏僻的海島和鄉村,浙江農信是當地唯一的銀行機構。普陀農商銀行東極分理處正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東極分理處是島上唯一的銀行,如果沒有這個網點,島上居民要坐兩個小時的船才能抵達最近的銀行。
也曾有其他銀行在東極島設立分支機構,但由于盈利壓力,這些網點最終一一撤并。只有農信的東極分理處一直保留了下來。“這種網點沒有規模效應,效益不算好,但我們有情懷,所以會一直堅守著。”王小龍表示。
“最親”則指的是與民營企業最親,血脈相連。截至2018年末,浙江農信系統支持民營企業貸款客戶(含個體工商戶)達64.61萬戶,較年初增加12.18萬戶;貸款余額7854.34億元,較年初增加816.99億元,戶數和余額較年初均實現增長。目前,浙江農信承擔了全省近五分之一的民營企業貸款,是民營經濟貸款總量最大的銀行。
“浙江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第一筆貸款都是我們農信發放的。”王小龍表示,浙江農信還將繼續與民營企業共同成長,2019年,要努力實現民營企業貸款新增1200億元、戶數增長15%、利率同比下降10%,進一步提升服務民營企業的質效。
無論是最土、最近還是最親,都是浙江農信踐行社會責任的簡略總結。依靠著有情懷、有溫度的服務,浙江農信贏得了當地百姓和企業的廣泛認可,也實現了商業價值的新突破。
主動融入鄉村振興
2018年,浙江省聯社和浙江省農辦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浙江農信鄉村振興戰略金融服務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下文稱“《意見》”),其中明確了2018—2022年,全省農信系統將新增5000億元貸款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比浙江過去一直在做的美麗鄉村建設更加宏偉和全面,戰略出臺之后,我們非常振奮。對我們農信的挑戰很大,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寶貴的發展機遇。”王小龍告訴記者,浙江農信主動與省農辦對接,提出一年新增1000億元、5年新增5000億元的支持計劃,并進行了細化。在2018年11月末,浙江農信就提前超額完成了2018年度1000億元的目標。
全力支持和配合的背后,折射出浙江農信對于農村發展極為樂觀的態度。王小龍認為,隨著交通等方面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固有的地理概念和時間概念都不斷被壓縮。浙江正在規劃打造3個“一小時交通圈”,未來全省將更為緊密地連接。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下,農村的生態環境、產業環境不斷完善,將會帶來全新的產業發展預期與模式。
為此,浙江農信在全面提升金融供給的質量和水平之時,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三農”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例如,浙江提出,三年內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即年集體經營性收入不足10萬元的村。配合這項工作,浙江農信不斷增加貸款投入,在支持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吸引能人返鄉創業的同時,鼓勵各地行社根據村情實際和區位特點,通過整合資金、人才、信息、渠道等資源搭建金融惠村強村平臺。
但金融可以做的還遠不止這些。《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實現普惠金融全面覆蓋、綠色金融全面深化、鄉村治理全面融入、精準扶貧全面發力,人民群眾金融服務獲得感明顯增強。這也意味著,浙江農信要提供創新服務,更為深度地參與到鄉村振興工作中去。
在信用體系建設成果的基礎上,浙江農信推廣“道德銀行貸款”“好家風貸款”,讓道德、信用成為農民獲得貸款的綠色通行證,從而助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提升。“信用體系建設就是社會治理的一部分,我們和政府一起推動,花了很大的功夫,讓有道德的人有錢發展,形成示范引導效應。”王小龍表示。
又如浙江農信圍繞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發揮農信社基層服務網絡優勢,承接和延伸社保、工商、不動產登記等各類政務和公共服務,著力打通“最多跑一次”的最后一公里,進而讓社區百姓“一次都不用跑”。通過這些舉措,浙江農信豐富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內容。
“未來的農村可以做到一產、二產、三產都在這里,達到真正的產業融合。”王小龍表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將極大地改變農村的整體面貌,切實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浙江農信將持續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做全方位的普惠金融
無論是支持“三農”,還是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浙江農信的服務邏輯始終簡單而獨到,都是發展普惠金融。王小龍認為,浙江農信的普惠金融必須是全方位的。他說:“對浙江農信而言,普惠并不僅是一面旗幟,更是一件扎扎實實落到每家每戶老百姓的實事。”
什么是全方位的普惠金融?在王小龍的理念中,全方位的普惠就是不加選擇、不追求高利潤、為所有需要金融支持的人和企業提供服務。在金融科技日漸發達的今天,讓真正惠及每個社會成員的金融服務成為可能。
“我們鼓勵行社把普惠擴大到全面。”在政策引導和市場形勢演變下,大行紛紛進入縣域,與農信機構展開競爭。對此,王小龍表示,今年農信機構的競爭壓力可能會有所加大,但人緣、地緣的優勢依舊突出。
談及小微企業的融資難,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王小龍認為,很多小微企業缺乏規范的財務報表以及符合銀行信貸標準的抵質押物,但企業主的誠信度高,還款意愿和能力都很強,理應成為銀行服務的對象。他把這種現象稱為小微企業的“人格化”。
要立體化地呈現小微企業的真實情況,在傳統的財務報表等材料以外,銀行需要更多的數據。為此,每年的1-4月份,浙江農信系統都會開展“走千訪萬”活動,萬余名信貸員下鄉進村收集用戶信息,這項工作已持續了十余年。目前,新一年的“走千訪萬”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與此同時,浙江農信將自己的用戶信息系統與政府多個部門打通,代理了包括社保、納稅等在內50余個繳費項目,豐富了數據庫。在判斷客戶信用情況時,浙江農信不僅可以審查用戶的財務信息,還能看到水費、電費等支出,確定是否授信、授信額度多少。
對于用戶數據的深度了解也為發展社區銀行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兩年前的專訪中,王小龍就提出“要做社區銀行的建設者”,這與最新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不謀而合。此次采訪,他又對社區銀行的概念做了更進一步的闡釋。王小龍認為,社區銀行并不是指一個實體銀行,而是指相關業務體系,開展的前提是緊密的熟人體系。
在廣袤的農村,由于鄉土文化的積淀,傳統的鄰里關系和誠信道德理念仍占主流,配合農信機構的信用體系建設,社區銀行已經初現雛形。例如,信用村建設就是社區銀行的一種形態。
但在城市中,人口流動性大,人際關系松散,還沒有形成真正的社區。“浙江農信一直嘗試與城市的政府相關部門合作,在城市中打造與農村相類似的社區熟人信用體系,探索社區銀行的模式。”王小龍告訴記者。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