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飛
今年全國“三夏”小麥大規模機收已基本收官,夏糧收購工作正緊鑼密鼓推進。這場糧食豐收盛景的背后,農業科技與金融活水如同“雙引擎”,共同驅動著農業生產的高效運轉。
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收獲環節的機械化水平較高,目前除零星種植地塊外,基本實現機械化收割,聯合收割機成為麥收的主力軍。
小麥大規模機收的時效性與機械化特性,決定了資金需求具有“短、頻、急”的特點。銀行可持續對接這一需求,創新推出“農機貸”“夏收快貸”等專項產品,通過優化授信模型實現資金快速投放;針對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際情況,將更多資產納入抵押范疇,結合種植面積、往年收益等數據構建“大數據信用評分”,實現從申請到放款的“當日辦結”,確保不誤農時。
在支付結算領域,銀行應加速推進“數字人民幣+農業”試點,農機手可通過數字錢包實時收取跨區域作業款項,規避現金交易風險;農機經銷商依托銀行搭建的供應鏈金融平臺,以未來訂單為質押獲取融資,保障農機零配件供應不斷檔。
小麥大規模機收的高效運轉,依賴于“研發—生產—流通—服務”全產業鏈協同。銀行應以產業鏈金融思維破局,一方面向農機制造企業提供經營貸款,支持其開展智能化改造,提升高端農機國產化率;另一方面應針對農機維修、燃油供應等配套服務主體,推出“應收賬款池融資”,緩解小微企業資金壓力。
小麥大規模機收風險保障機制也需要同步完善。銀行應聯合保險公司開發“農機作業保險+信貸”產品,將自然災害、機械故障等納入保障范圍,一旦發生損失可通過保險賠付優先償還部分貸款,降低農戶違約風險。這種“信貸+保險+科技”的組合拳可構建起覆蓋小麥大規模機收全流程的風險緩沖帶,讓金融支持更具可持續性。銀行對小麥大規模機收的支持,不僅是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堅定踐行,更是對鄉村產業生態的重塑。通過降低農機使用門檻,直接推動農業機械化率攀升;創新推出“農機+智慧農場”綜合服務方案,引導農戶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型。當金融活水持續澆灌廣袤田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以發展壯大,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模式加速形成,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從田間地頭的金融服務站到數字化的農業金融平臺,銀行在“三夏”實踐中勾勒出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清晰路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金融機構將持續深化場景化服務、強化生態化布局,讓每筆信貸資金都可以在廣袤田野上孕育出更富活力的現代農業圖景。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