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遼寧訊(記者田耿文)9月27日,“DCE·鄉村振興——‘保險+期貨’培訓班”(DCE為大商所簡稱)在沈陽舉辦。大商所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程偉東在致辭中表示,大商所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高質量推動涉農產品工具供給,全方位提升農產品市場運行質量,聚焦產業發展更好發揮“保險+期貨”功能,切實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全新進程。
據了解,截至去年底,大商所累計投入資金超6.6億元,開展了361個“保險+期貨”項目,全部項目總保費11.32億元,實現理賠9.13億元。
在遼寧地區,大商所投入9400多萬元開展了52個項目,為22萬農戶提供種養風險保障,實現理賠1億元。
2021年,大商所積極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指示精神,總投入約3.05億元,聚焦“保險+期貨”在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積極發力。一方面投入1.28億元在八個糧食主產省區推出18個玉米、大豆縣域覆蓋項目;另一方面投入1.32億元通過養殖類項目,繼續試點雞蛋價格、飼料成本“保險+期貨”,重點支持生豬價格保障項目、西藏地區專項項目和其他幫扶項目。
記者在會上了解到,目前,大商所已將“保險+期貨”從最初的價格險衍生出更具保障內涵的收入險,從最初的種植領域拓展至價格風險更為突出的養殖行業,從交易所補貼充當保費主力軍到“政府+農戶+交易所”保費多方共擔的合理結構,從單純保障農業生產階段風險延伸至“保險+期貨+銀行+龍頭企業”的全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保險+期貨”也已升級為“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
程偉東指出,期貨行業推動“保險+期貨”業務已具備良好的社會基礎和市場基礎,已經成為金融機構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一是促進了小農戶更好銜接大市場,“保險+期貨”模式借助保險成本低、保障效果好、概念易于農民理解的優勢,實現了期貨市場風險管理功能發揮同廣大農戶的有效對接;二是豐富了財政支農的市場化路徑,“保險+期貨”項目以市場化和公開透明的方式,有效支持農業生產,依托“保險+期貨”開展的政策性保險,更利于提高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補貼效率;三是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在保障農民收入、進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帶動農村土地流轉和托管,有效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提質增效。
據悉,遼寧區位優越、資源富足,一二三產業均衡發展,也是我國重要的種植大省和養殖大省,在利用期貨市場方面,既有鞍山鋼鐵、恒力石化等工業“領軍”,又有禾豐牧業、桃李面包等農業“巨擎”。他們的發展壯大,與期貨市場息息相關。程偉東指出,現階段,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市場發展變幻莫測,做好大宗商品風險管理無論是對普通養農戶還是產業企業都尤為重要,運用好期貨等衍生品工具將有效為實體“保駕護航”,打造更多的“百年名企”。
程偉東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將不斷提高市場運行質量,持續探索創新期貨市場服務鄉村振興新思路、新方法。一是高質量推動涉農產品工具供給,加快推進更多農產品衍生工具上市,并通過場內場外市場協同發展,持續擴大期貨衍生品服務“三農”覆蓋面;二是全方位提升農產品市場運行質量,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確保市場安全穩定運行前提下,精準實施“一品一策”,真正讓大品種成為大產品,更好服務大農業;三是聚焦產業發展更好發揮“保險+期貨”功能,圍繞鎖定風險、穩定產銷關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等核心領域,致力打造更多典型樣板、更好發揮示范引領,全力打通期貨市場助力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
與會人員普遍認為,通過此次培訓,進一步深化了大商所與遼寧省政府、省證監局、省農業農村廳等相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產業企業之間的合作,豐富了金融服務“三農”、服務實體經濟的“工具箱”,各方將通力合作,做好服務鄉村振興的大文章。
責任編輯:李美麗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