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長靈
近年來,作為鄉村振興金融主力軍,福建農信不僅強調“金”這個載體的外在表現,更加注重“融”的內在要求與根本方法。如何創新求變走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成為擺在福建農信面前的重要課題。
以“融”入非遺之新
為傳統文化塑“新魂”
“我家是專門制作福船的,這對我們來說不僅是吃飯的手藝,更是代代相傳的根。”水密隔艙福船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說道。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起源于閩南,已有6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但隨著現代交通事業的發展,木船生產行業也隨之衰落。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福船技藝逐漸走出寧德市漳灣鎮,成為閩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張靚麗名片。福船技藝的“走出去”,使得劉大哥有了擴大生產的想法,創新非遺傳承形式、讓福船傳承與時代接軌、擴充傳承人是他想要做的事,但資金的缺乏卻成了他急需解決的問題。寧德農商銀行了解到劉大哥的融資需求后,盡己所能為他出謀劃策,向10余名福船傳承人和從事福船制作的村民發放貸款超200萬元。
寧德農商銀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行以漳灣福船產業為契機,以點帶面,為全市經營非遺相關產業的企業負責人、技藝傳承人、研究會成員等提供信貸支持,讓寧德市“非遺”產業文化得到有力發展。截至目前,在非遺數字化檔案的建立和傳播、整體性生態保育等保護方面,寧德農商銀行累計向當地非遺產業發放貸款超2300萬元,助力非遺傳承人塑造文化“新魂”。
以“融”通環境之新
為小鎮村落煥“新顏”
近年來,塘里村立足得天獨厚的山水自然風光以及古民居、古廊橋等人文資源,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生態+旅游”模式,打造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風光,吸引了眾多游客紛紛前往“打卡”。
閩侯農信聯社以“黨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的服務模式,整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社交化、場景式、生態型的線上線下鄉村金融服務綜合體——“福農驛站+基層公共服務”融合型站點,進一步提升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數字化水平,讓民俗文化“活”起來,挖掘村里的畬族傳統元素,開發文創產品及畬族服飾,創作刺繡鏡子、刺繡包裝等文創產品,并對村民開展培訓,幫助村民掌握技術,共同打造富有畬族特色的文創產品。
此外,該聯社因地制宜地實行鄉村振興金融助理行動,提升網點主任、客戶經理作為金融助理駐村、包村服務機制質效,積極發揮鄉賢服務力量,激活小鎮生命力,為塘里村優美的自然環境添磚加瓦,吸引更多游客來感受塘里村的“藍天碧水凈土”。
福建農信服務鄉村振興,通過產品創新和駐點服務,讓活水融通鄉鎮經濟,真正實現“鄉鄉通、村村通、戶戶通”,助力小鎮村落煥“新顏”。
以“融”匯服務模式之新
為龍頭產業賦“新能”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龍頭企業又是推動產業振興的關鍵所在。連城農信聯社通過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創新金融服務等方式,不斷提升服務龍頭產業的深度和廣度,為鄉村振興貢獻農信智慧和力量。
連城農信聯社相關負責人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通過緊盯龍頭企業,聚焦產業鏈發展,針對“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體與產業鏈條,創新推廣聯合體服務模式與產業鏈服務模式,積極與龍頭企業對接,在為龍頭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獲取聯合體成員名單,了解聯合體經營情況,組織金融助理對接,積極滿足聯合體成員融資需求,將鄉村特色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和農戶聯結起來,助力培育一批聯農帶農緊密的創業創新群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連城農信聯社共服務縣內福農甘薯產業化聯合體、三豐薯業產業化聯合體、健爾聰地瓜干產業化聯合體、鑫程白鴨產業化聯合體等4個省級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4家龍頭企業授信2520萬元,為28個聯合體成員授信1120萬元,惠及家庭農場2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7家、種植大戶1戶。
福建農信創新推廣聯合體服務模式與產業鏈服務模式,促進上下游產業要素雙向有序流動、供需高效精準匹配,充分激發各產業要素的市場價值。
(編輯 張鈺鵬)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