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浙江訊(記者王愛靜)10月28日下午,“首席經濟學家眼中的數字經濟與中國宏觀經濟”研討會在浙江大學舉行,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如實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在研討會上對數字經濟與中國宏觀經濟等熱點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通過幾組數據分析介紹了當前中國經濟正在復蘇,在疫情面前,中國經驗就是抗疫復工兩手抓。常健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正助力投資和生產恢復,當前出口需求強勁出乎意料、反彈快于過往數據,投資方面脈沖反彈超過2016年高位。中高收入階層消費尚可,但是整體消費受到低收入高失業拖累。對于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常健秉持樂觀的態度。
“當前世界經濟進入自由落體的狀況”程實說道,“短期來看,疫情是給經濟發展按下了暫停鍵,但長期的影響則是按下了快進鍵,實體經濟加速進入線上模式,數字經濟進入被催化的狀態。”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投資中國,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投資數字經濟的未來,全球數字經濟分層發展,數字經濟對于中國經濟甚至是全球經濟來講,都是一大片星辰大海。
如實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總結雙循環格局的六個關鍵詞:平行世界、內需主導、統一市場、數字基建、區域變局與產業鏈重構。管清友提出新基建是新一代中國版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引擎。“無論是從政策還是資金支持力度來看,2020年都是基建大年,從主觀的政策支持力度上看,重心偏向穩增長,為近幾年來最強。地產接近飽和,制造業順周期,基建成為主力,尤其是新基建。” 管清友表示,到雙循環格局構建對中國非常必要,數字經濟是構建雙循環的重要基礎,其對中國產業的變化將會在未來逐漸顯現出來。
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對國內大循環進行了解讀,他認為國內大循環并不代表著降低對外依存度,且有科學思想的突破、技術路線形成、大規模生產制造以及覆蓋廣闊國內外市場四大環節。提出國內大循環,完全不意味著中國經濟要從目前狀態,退回到當年國際大循環理論所要改變的國內經濟循環局面,新時代中國不可能退縮,回到被動“自力更生”軌道上。
“應從主動、進取,而不是被動、消極的角度,理解國內大循環。該循環是改變國際經濟格局之所必須,是中國經濟實現關鍵跨越之所必須,其確立與否的標志,是中國能否在促進人類進步、改善人民福祉的創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大規模生產制造,并將其成果為人民所共享。” 張岸元說。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