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肖瑛 鄭源源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推進鄉村金融賦能,是確保鄉村振興總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完成的必由路徑。
全國人大代表,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文愛華表示:“近年來,在國家和監管機關大力推進下,鄉村金融服務有了長足進步。但深度賦能仍任重道遠,存在金融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鄉村金融基礎不牢、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以及缺少基礎性支撐等深層次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文愛華就推進鄉村金融深度賦能提出五點建議。
進一步健全鄉村金融服務體系
進一步優化鄉村金融頂層設計,組織、市場、產品、監管等體系協同發力:
一是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根據不同類型的涉農金融機構,建立不同的監管模式,并加大政策傾斜,激勵更多金融機構涉足鄉村。
二是進一步健全組織體系。在監管部門的政策、協調和指引下,形成政策性銀行、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不同性質和類型的銀行,以不同的方式,著眼不同的領域,為鄉村提供多層次、多維度、全方位的服務。
三是進一步健全市場體系。統籌協同,形成銀行、擔保、抵押、保險、信托、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各司其職、合作互補,共同服務鄉村的格局。
四是進一步健全金融服務和產品體系。除“存貸匯繳投”等基礎金融服務外,讓理財、保險、基金等90%以上的城市金融產品,快速進入鄉村,推進城鄉金融服務均等化。
進一步優化鄉村金融的生態環境
暢通鄉村金融賦能的堵點,針對鄉村信息不全、信用意識不強、數據缺乏、基礎管理不規范等瓶頸:
一是推進鄉村信用體系建設。結合信用鄉村建設,推廣應用已搭建的“農村三資監管、產權交易、產業信息大數據”等重要平臺,以及鄉村積分系統,挖掘涉農數據價值,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并將鄉村信用納入基層政府考核和整治范圍。
二是推進鄉村金融的數字化、科技化運用,結合數字鄉村建設,推廣金融平臺在鄉村的運用,讓鄉村金融全面觸達鄉村政府、企業、村民等所有主體,并通過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形成鄉村金融需要的基礎信息和數據。
三是加強金融知識普及與宣傳。結合法治鄉村建設,在農村基層干部培訓中,加入農村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并推進鄉村金融產品和工具的使用,避免非法集資、高息借貸,阻斷金融風險。
推進鄉村金融賦能鄉村振興重點工作
文愛華建議,圍繞鄉村振興總目標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的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
一是以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為關鍵。“產業興旺是解決‘三農’一切問題的前提。”文愛華表示。對此,他建議,針對產品缺失的問題,研發適配的產品;針對鄉村產業分散、信息不全等問題,推進數據化、信息化、平臺化、圈鏈化服務,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金融服務;重點發展供應鏈金融,通過鄉村龍頭企業帶動農業上下游企業的發展,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以賦能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金融機構要加大信貸資源投入,并在利率上給予優惠,重點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支持人居環境治理、交通、能源、公用設施建設,以及綠色發展、生態文明保護等,在支持大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上,還要探索中長期信貸模式,可采取銀團貸款、發行債券等方式,充分賦能。
三是以賦能鄉村治理為基礎。建議,將鄉村金融納入鄉村基本公共服務范疇,融入鄉村基層組織建設,將鄉村金融考核納入鄉村治理體系,成為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職責的一部分;同時,將入駐村委的助農金融服務點的管理,納入村委會規范化建設之中。
推進鄉村金融賦能農村重大改革
一是賦能農村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對鄉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針對其最大的難點,水權、土地權、排污權、林權等“四權”的確權,建議:由主管部門牽頭、政府部門主導,建立全國統一的查詢平臺和抵質押登記平臺,推進“四權”登記頒證、評估、交易機制,并建立土地經營權、宅基地、農機、農產品、農資等資產公開透明、交易活躍、規范順暢的流轉市場,并與銀行信貸交易關聯起來,激活農村這一最大資源。
二是賦能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改革。“關鍵是做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文愛華表示。對此,他建議,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創新制定專屬產品,重點推進村集體組織的村社分賬,讓村集體組織及成員更便利、更靈活的獲得金融服務和金融資源,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為鄉村金融提供更適配的政策與指引
一是推動已出臺的政策措施落實落地。進一步落實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優惠政策,落實財稅獎補政策和風險分擔機制,強化涉農信貸風險市場化分擔和補償機制等。
二是加大財政、貨幣政策的適配性。增強政策的適配性,尤其是增強與鄉村金融信貸政策的適配,實現投貸聯動,實施獎補貸、風補貸等。
三是對鄉村金融創新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針對鄉村金融大多是創新,很多方面都需要突破原有制度等特質特征,在監管政策和制度上給予指引,提供適配鄉村金融的差異化政策,并提高容忍度,為先行先試的金融機構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比如,為鄉村取現、轉賬、信貸、保險、擔保等提供差異化政策;建立鄉村信貸業務的容錯糾錯機制,在不良率考核指標設置上,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適當放寬標準等;允許權屬清晰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農機具等依法抵押貸款等,營造鄉村金融賦能的政策環境。
責任編輯:曹沛原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