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楊怡明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3年中央層面不斷推出舉措,推動民營經濟發展。
目前,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特別是科創型中小企業發展還存在哪些堵點?擁有人緣地緣優勢的中小銀行如何與民營企業相伴成長?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農村金融時報》記者就這些話題,與全國政協委員、恒銀科技董事長江浩然進行了訪談。
記者:您認為,目前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特別是科創型中小企業發展還存在哪些堵點?
江浩然: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營企業融資問題,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制造業、綠色發展、普惠小微等重點領域貸款增量和占比都在明顯上升,融資“貴”的問題得到極大緩解,然而融資“難”的問題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諸如“貸款審批難”“技術手段不足”“風險偏好不夠”等。
第一,貸款審批難度大。科技創新是一個探索性、創造性的工作,即便投入也不一定有產出,存在相對較大的經營風險。科創型中小企業由于缺乏抵押品和穩定的盈利模式,而且融資業務具有“短、小、頻、急”特征,往往更難獲得傳統金融機構的支持,導致融資成本高、融資渠道有限。
第二,技術手段運用不足。銀企信息不對稱這一痛點問題始終存在,銀行在審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時運用技術手段不足,仍然主要依賴傳統的抵押擔保方式,不僅影響了貸款審批的效率和質量,還給金融體系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
第三,銀行風險偏好不夠。風險偏好對銀行的經營決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銀行普遍存在風險偏好不足的問題,風險偏好多數為風險中性型和風險厭惡型,對于民營企業和科創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項目持觀望態度,導致了一些具有潛力的項目難以獲得資金支持。
記者:作為“五篇大文章”之一,科技金融的發展對于金融服務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至關重要。目前,中小銀行在發展科技金融方面存在一定短板,未來,中小銀行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優化?
江浩然:中小銀行近年來雖持續發力,但整體信貸投放結構仍待優化。這背后既有小微企業信貸領域固有的銀企信息不對稱、抵質押物缺乏、融資需求靈活多樣等原因,也有中小銀行在獲客、風控等方面長期存在的稟賦短板。
要突破供需兩側瓶頸,一方面需要中小銀行主動求變、錘煉內功,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完善公司治理,激發服務小微的內生動力,同時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尋求差異化服務,補足能力弱項,提升小微融資的精準性、有效性;另一方面,中小銀行應合理開展外部合作,通過引入場景、增信、風控、數據服務等方面的各類專業化機構,在獲客觸達、風險管理、風險分擔方面獲得有效助力,延展小微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構建更加完善的小微融資供給體系。
總之,中小銀行想要更好地服務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必須要加強銀企溝通協調,加強科技投入、深化數字化轉型、強化數據治理、拓展合作渠道、完善風險管理體系等,以提升科技金融實力和服務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記者:除了發力科技金融外,下階段中小銀行應如何支持中小型科創企業發展?
江浩然:在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中小銀行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軍。但是中小銀行在信用機制、處理不良資產能力上與國有銀行還存在較大差距,除了發力科技金融外,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提升風險評估和管理能力。科創企業的特點之一是高風險、高回報,中小銀行需要提升風險評估和管理能力,更準確地評估科創企業的潛力和風險,從而做出更明智的貸款決策。
二是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往往具有獨特性,中小銀行可以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等,以滿足科創企業的特殊融資需求。
三是加強與政府、擔保機構的合作。中小銀行可以加強與政府、擔保機構的合作,共同分擔風險,降低貸款損失。同時,政府和擔保機構的支持也可以提高科創企業的信用等級,有助于中小銀行更好地扶持科創企業。
四是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中小銀行需要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為科創企業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務。例如,可以優化貸款審批流程、提高貸款發放速度等。
綜上所述,中小銀行在扶持中小型科創企業方面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包括提升風險評估和管理能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強與政府和擔保機構的合作、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等。這些措施將有助于中小銀行更好地扶持科創企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