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飛
入夏以來,我國部分地區遭受嚴重暴雨洪澇等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挑戰。
和普通農田相比,高標準農田通過土地整治、水利建設、電力設施等措施,具有較高生產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是提升糧食產量和質量的關鍵舉措。近年來,我國多地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助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糧食豐產豐收。在這個過程中,銀行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延伸服務鏈條,引金融活水灌溉廣袤良田。
穩步推進
高標準農田建設
經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后,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瓦店鄉的種糧大戶切身感受到了高標準農田的優勢。去年夏收前,當地遭遇了近十年來罕見的爛場雨。瓦店鄉建設的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農田灌、排水的智能控制,最終當地畝均小麥產量達1191斤。雖然有一些損失,但小麥的收獲情況仍遠高于預期。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顯示,到2030年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現有高標準農田2.8億畝,以此穩定保障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資金需求量大、使用周期長、投資見效慢等特點。為此,各銀行通過多種方式全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
在江蘇,農發行江蘇省分行緊扣“十四五”時期江蘇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加大對提升改造和高效節水灌溉等高標準農田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打造“噸糧田”,投放78億元支持江蘇省26個縣提升改造高標準農田82萬畝。
在山東,東平農商銀行加大對轄內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項目的走訪調研、跟蹤服務,大力推廣“魯擔惠農貸”等支農信貸產品,降低融資門檻,滿足不同經營主體多樣化金融需求,賦能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銀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一是提前介入項目前期工作,參與相關規劃、方案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寫,編制配套投融資規劃,協助整合資源要素,做好項目謀劃,制定整體融資支持或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二是在符合國家法規和信貸政策前提下,優先安排信貸資金,提供更多長周期、更低成本的貸款。三是將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項目納入重大項目庫,在準入流程、業務授權、專項資源、限額管理等方面給予差異化政策,提高評估和審批效率。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銀行應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周期、農田種植綜合收益等情況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并提供靈活的擔保方式。同時,積極探索“農地+”模式,如“高標準農田+種業基地”“高標準農田+綜合整治”等,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產業振興。
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提供資金支持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已建成各類田間灌排渠道1000多萬公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2700多萬處,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實現了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產、無災多增產。
雖然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也面臨現代設施裝備應用不足、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農業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等問題。
由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政府財政資金為主,一般情況下很難產生直接收益,因此各地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維修狀況參差不齊。為改變這一現狀,各地除積極爭取財政資金外,還引入銀行信貸資金,加快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在山西,農業銀行山西省分行圍繞“十四五”全省水利工作部署,將支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充分發揮農行網點優勢、信貸資金優勢和集團協同優勢,主動延伸服務鏈條,不斷加大政策、制度和產品創新力度,強化水利領域金融服務。該分行還聚焦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領域,加大商業性金融支持力度;積極支持山西省水網建設、流域防洪工程體系、農村供水工程、灌區建設改造、水生態保護治理、智慧水利建設等領域的重點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和融資模式創新。
中國服務貿易協會供應鏈金融委員會主任、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認為,銀行應從以下幾方面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一是積極對接各地重大項目,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全力支持各類農業基礎設施。二是拓展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優先保障縣域及農村地區金融供給,全面助力農業強國建設。三是配合地方政府成立專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基金,以股權投資等方式投入項目,補充資金缺口。四是根據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特點和需求,開發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如針對大型水利設施建設,可以采用銀團貸款等方式。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