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美麗
9月4日至5日,由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中國化工環保協會主辦的第三屆耕地保護與鹽堿地綜合利用大會在河北省雄安新區舉行。
會議以“糧食安全與農田建設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政產學研”領域的管理技術專家400余人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推動我國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并分享交流鹽堿地綜合利用典型案例。
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在致辭中指出,糧食安全與農田建設高質量發展是事關國家安全、國民健康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要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在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的功能潛力,一是廣泛應用數字技術,二是創新運用生物技術,三是充分利用設施技術,四是錨定發展未來技術。
張紅宇介紹,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致力于農業產業安全與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研究,設置耕地保護監測與質量提升專委會、遙感專委會、糧油安全專委會、數字農業分會等分支機構,以期應用創新理念、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各類農業自然和社會風險的防范能力和水平。
“我們愿與各方加強鹽堿地改良利用合作,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推動資源監測協作,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共同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國際合作,我們可以共享治理經驗和技術成果,共同應對鹽堿地治理中的挑戰和難題。希望廣大化工環保企業、土壤修復企業積極投入耕地保護與鹽堿地改良利用事業中去。”中國化工環保協會理事長周獻慧表示。
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門揚在致辭中表示,雄安新區堅決落實中央關于耕地保護的政策要求,堅持監管力度,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提升耕地質量。
加強耕地保護儲備,打造糧食發展和安全的載體,是長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任務。
對此,原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尹成杰指出,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方面,中央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我們保護好農業資源,保護好黑土地特別是耕地,統籌糧食發展和安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建立健全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和機制。二是切實加強后備耕地資源儲備。三是堅持實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四是大力提高糧食單產。五是加快發展綠色循環高效農業。六是要樹立和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七是不斷加強保障國家糧食發展和安全的基礎建設。八是進一步強化保障國家糧食發展和安全的政策措施。”尹成杰介紹。
談及在加強耕地保護特別是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面作出的實踐探索時,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中化)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陳成敏表示,中國中化多措并舉積極探索保護、修復耕地和治理,利用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在鹽堿地治理、鹽堿地適種品種篩選和培育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形成相關產品和服務能力。
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總農藝師馬常寶提到,關于鹽堿地綜合治理方面,總體思路是“水鹽調控+改土培肥+耐鹽堿適生作物”,具體為:優化調配水資源、健全灌排系統、提升鹽堿地地力、調整種植制度、防治耕地鹽堿化、監測耕地鹽堿化動態。
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副主任王謙指出,土壤健康是支撐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保障。鹽堿地是我國最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在鹽堿地治理利用上,應秉承鹽堿地“障礙消除—生物強化—系統提升”的土壤健康培育思路。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工程技術所所長鞠正山介紹了鹽堿地暗管排鹽技術理論與實踐。他表示,暗管排鹽技術已在山東、新疆等7個省份推廣應用近20萬畝,尤為重要的是在新疆和山東地區,暗管排鹽技術基本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
從涉農企業角度看,耕地保護與鹽堿地綜合利用是履行職責使命的重要領域。在典型案例分享環節,河北硅谷集團和中化環境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化環境)展示了各自在鹽堿地治理領域取得的顯著進展。
河北硅谷集團董事長宋福如介紹,公司研發治理重度鹽堿土壤的有機硅功能肥,用生態治理、生物改良的套餐模式,產生特殊效果。據了解,近十年來,河北硅谷集團在全國各地有機硅功能肥治理各類鹽堿土壤達1000萬畝,特別是在吉林大安,近五年治理改良10萬畝重度鹽堿土壤達到良田。
中化環境從基本狀況調查、鹽堿地規劃、工程技術、改良技術和種植技術五個方面積極創新,探索建立健全鹽堿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中化環境總經理助理、中化環境修復(山東)有限公司總經理曲風臣介紹,自2022年開始,中化環境在吉林省大安市政府支持下,開展鹽堿地水田、旱田全類型治理業務,在當地積極推進龍海灌03片區種植整改項目、鹽堿地旱田治理與利用示范等多項鹽堿地綜合治理項目,構建了“改土適種”及“適種改土”的技術體系。
在此次大會上,還舉行了《全國鹽堿地科學利用發展報告2023(藍皮書)》發布儀式。該藍皮書是目前我國第一本關于鹽堿地科學利用的書籍,已經連續發布兩年,其內容不僅包含鹽堿地科學利用的理論研究,還包括相關技術模式,將為持續提升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水平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 孫倩)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