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美麗
近日,以“智慧康養共享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養老金融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多位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就如何發展養老金融、智慧養老等進行了分享,共同探索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路徑、新模式。
“我國養老金融的發展開局良好,初見成效。”談及我國養老金融的發展情況時,原中國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梁濤介紹,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已在36個城市和地區先行實施了近兩年的試點,金融機構開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超過6000萬個,推出各類儲蓄存款、銀行理財、商業養老產品超過500個,商業養老保險積累的養老金規模超過6萬億元,覆蓋近億人。金融對健康產業和銀發經濟的支持力度也在進一步提升,截至今年7月末,商業銀行養老產業貸款較年初增長了16.1%。
梁濤同時表示,我國養老金融的發展與老齡化的加速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發展養老金融已刻不容緩。
梁濤認為,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發展養老金融要做好五大方面,包括要處理好產品創新和群眾需求的關系、處理好長期主義和短期經營的關系、處理好傳統金融和養老服務的關系、處理好強監管和促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因地制宜與學習借鑒的關系。
梁濤表示,養老是國事也是家事,關系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部署了發展養老金融和銀發經濟。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關鍵是要加快建立健全適應中國老齡化社會發展要求的金融體系,未來要加強相關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工作的探索,為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當前人工智能浪潮如火如荼,為我國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對此,中國保險資管業協會和精算師協會聯合委員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曹德云表示,在目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和老齡化不斷加快的形勢下,怎么把人工智能技術盡快應用到養老服務當中去,解決養老服務中資源短缺、人力不足、技術不優、服務不佳、覆蓋不廣等問題,提高養老服務質效,是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曹德云稱,隨著技術不斷進步,人工智能在養老服務領域將帶來更多價值和驚喜。“人工智能+養老”將帶領社會走向智慧型養老的新階段。他認為,大模型不斷優化和人形機器人不斷進化,將為智慧和智能養老提供新的工具和載體,同時打開新的空間和市場。
曹德云預計,未來,人工智能將在養老服務領域,比如老年人監護、防護、陪護,以及精準管理、健康維護和老年社交等環節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養老服務行業和相關產業提供更多商機。
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霍學文則分享了北京銀行在養老金融領域的思考、方法和成果。霍學文稱,養老金融是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養老不是負擔,而是朝陽產業,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有其社會價值,做好養老金融是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戰略之舉,也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是銀行高質量發展的長遠之策。我們將做好六個加強:一是加強戰略布局,做專個人養老金業務;二是加強產品創新,打開投資的貨架;三是加強平臺建設,提供數字化養老服務;四是加強網點改造,打造適老化陣地;五是加強服務供給,拓展好非金融場景化的服務;六是加強信貸支持,融入養老產業的發展,全力探索好中國特色的養老金融之路。”霍學文說。
霍學文強調,下一步,北京銀行將堅定不移地做好養老金融服務,在政策端助力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在客戶端為客戶提供好全生命周期服務,在商業端會同保險、基金等各個金融機構及各類社會服務機構一起,在政府引領、金融賦能、產業聯動、生態協同上做好養老金融服務模式。
(編輯 汪世軍 才山丹)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