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連斌 通訊員 立青拉木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鄉村這片熱土正煥發勃勃生機,不僅是城市人寄托鄉愁的美好田園,還日益成為年輕人追尋創業夢想的新天地。
在云南迪慶州維西縣臘普河畔,90后夫婦和澤麗與和胤的故事便是新時代年輕人投身鄉村、筑夢田園的生動寫照。在農行迪慶分行的金融支持下,他們的“逸鄉里”民宿為迪慶文旅畫卷增添了一抹亮色。
農行迪慶分行金融支持的“逸鄉里”民宿 通訊員余繪良/攝
“讓臘普河的水,托起我們的振興夢”
清晨,一縷曦光穿透云層,灑向錯落的金色田地。臘普河畔,裊裊炊煙從散落的傈僳屋舍升起,彌漫著鄉野特有的清新與恬淡。這里,時光輕緩,人文醇厚。作為維西縣塔城鎮熠熠生輝的旅游名片,啟別村譜寫著發展的新篇。
2014年大學畢業后,和澤麗回到維西縣城工作,與同樣心懷鄉情的和胤相識相知、喜結連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點燃了夫妻倆深藏的情懷。
“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我們又有經驗,為什么不回去試試?”丈夫和胤的提議,瞬間扣響和澤麗的心弦,那份對故土的眷戀瞬間升騰為扎根鄉土、建設家園的熾熱夢想。
“好!就在咱啟別村老宅基上開民宿,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逸鄉里’,安逸的逸,故鄉的鄉,心之所里的地方。”2022年初,夫妻倆毅然辭去縣城工作,帶著積蓄和滿腔熱忱返鄉創業。
“要讓臘普河的水,真正托起我們這代人的振興夢。”和澤麗的話語堅定有力。
“農行支持‘及時雨’,讓夢想照進現實”
回首創業路,并非坦途。為打造心中的理想民宿,從方案策劃到施工,夫妻倆幾乎每天住在“工地”,原本計劃將老宅改造成7間觀景民宿,卻在施工3個月后陷入窘境。仿古木構造價超預期、太陽能空氣能系統資金缺口大,工程幾近停滯。
“那段時間,我們整夜對賬,連預備發展養殖的資金都墊進去了,焦慮到睡不著。”和澤麗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農行迪慶分行駐村幫扶工作隊的走訪中。在了解到他們的困境后,農行迪慶分行工作人員立即上門對接,快速為其辦理30萬元“惠農e貸”,高效精準的服務如同“及時雨”,不僅解了他們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更是點燃了希望。
農行迪慶分行工作人員做貸后回訪 通訊員余繪良/攝
歷經一年多的精心打造,2023年4月,“逸鄉里”正式建成營業。民宿內設置茶室、餐廳、會客廳及室外泳池等多個功能區,巧妙地將傈僳元素與現代設計相融合,既留存了傳統文化的韻味、讓鄉土記憶得以延續,又展現了現代生活的便捷舒適,每處細節都彰顯出民宿主人對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理解與極致追求,讓賓客在享受高品質住宿體驗的同時,也能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
“是農行的支持,給了我們不斷向前的勇氣!”和澤麗滿懷感激地說道。民宿運營兩年多來,口碑與效益雙豐收。僅2024年暑假期間,民宿營業額就達9萬元;今年“五一”假期,民宿收入超3萬元。更可喜的是,民宿配套的農事體驗、手工制作等活動,已直接帶動周邊6戶村民實現增收。展望未來,她信心十足:“明年計劃開發露營基地,打造臘普河‘慢生活圈’,讓‘逸鄉里’惠及更多鄉鄰。”
截至目前,農行迪慶分行已向塔城鎮487戶累計投放農戶貸款8512萬元,依托“惠農e貸”“鄉旅貸”等產品,構建覆蓋文旅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體系,讓地方文旅“出圈”之路越走越寬。
下一步,農行迪慶分行將持續聚焦年輕人創業群體,不斷優化金融服務模式,讓更多青春夢想,在廣袤的鄉村熱土上生根發芽,共同繪就“產業興、人才聚、鄉村美、百姓富”的振興新圖景。
(編輯 汪世軍 孫倩)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