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推進改革開放,繼續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見效的重大改革舉措。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金融系統之一,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認可度、話語權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尚有差距,更待落實既定開放舉措,提升國際化程度。
以互聯互通、引入境外投資者為特征,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成績顯著。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運行平穩,機制體制不斷優化,滬倫通將于年內推出;A股納入MSCI指數,監管層擬放寬投資A股的外國個人投資者范圍,境外投資者在A股市場的投資比重逐步上升,市場投資者結構在改善;放寬外資券商基金持股比例、業務范圍的政策正在落實中,外資控股券商基金公司年內可能亮相。此外,著力提升國際影響力的產品創新也在推進中,首個國際化期貨品種原油期貨已掛牌。
盡管如此,我國資本市場開放仍存在一些不足。與國際成熟市場投資者多樣化程度相比,我國境外投資者占比仍較小。從資本市場存量規模和增量預期看,我國資本市場國際認可度不夠高。行業最熱議的老話題是市場大而不強,諸多期貨品種交易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定價權旁落。再與經濟轉型升級、邁步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影響力亟待提高。
資本市場開放任重道遠,更待穩步推進。其一,就當下開放重點而言,一方面是加快落實放寬外資券商基金持股比例、業務范圍等既定政策,提升外商投資證券機構便利性;另一方面是強化與境外市場互聯互通,從技術、產品層面的互聯互通向體制機制層面的互聯互通升級。境外市場在上市規則、退市制度、監管條例等方面與A股市場均存在不同程度差異,互聯互通的更高要求是二者能在交易、上市等基本規則上順暢對接。目前,A股市場在非盈利企業上市、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等方面已著手改革,退市制度也在邁步常態化。這些內功的修煉將有利于開放提速。
其二,著力提升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一方面是引進來,重點是有序引入境外上市主體和境外投資者。參與主體的多元化是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應有之義。在美國紐交所的千億美元市值公司中,注冊地在美國之外的公司不勝枚舉,更有不少來自中國的公司。A股市場無論是從上市主體還是從投資者主體來說,境外資本均為少數。另一方面是走出去,支持風控規范的金融機構參與國際競爭。積極尋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資本市場合作是一個重點。當然,這些都涉及到資本項目開放等重要改革,非朝夕可至。
其三,提升監管國際化水平和防風險能力。國際經驗顯示,“一刀切”式的行政管制方式越來越不適合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金融市場,諸多“黑天鵝”事件要求監管快速反應、協調優化。開放程度越高,對監管體制有效性、監管措施合理性、監管信號及時性要求越高,對監管容錯性越低。
需要明確的是,資本市場開放是經濟改革開放宏偉藍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可能單兵突進。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資本市場應抓住深化改革開放良機,循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路徑,明晰坐標,更新理念,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