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發布消息稱,江蘇常州大學懷德學院發生大規模學生信息泄露事件,上千名學生信息被不法企業盜用。記者調查發現,泄露信息的學生人數超過2600名,企業涉及省內多地,信息疑被企業用于偷逃稅款。
按照專家的分析以及稅務部門的調查,大學生“被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少數企業利用大學生身份信息,以支付工資的方式達到偷逃稅的目的。但是,這些企業是如何獲得這些大學生身份信息的,相關職能部門之間又是如何進行信息互通和共享的,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果不是有人提供這樣的信息,違規企業是不可能獲得這么多學生的身份信息的。
雖然從近期媒體披露的相關案件,如酒店、快遞公司等出現大量人員身份信息被泄漏的問題可能與“黑客”所為有關,但是,從此次大學生身份信息的泄漏情況來看,應當不是“黑客”所為,而是有內部管理因素,是人為所致。某涉案企業負責人就表示,他們的行為,決不是黑了學校拿的,肯定是從學校出來的。別人買不買他不知道,但他肯定不是買的。他強調,如果是從企業買的,就不會這么輕而易舉隨隨便便跟人講話,他底氣很足。這里所說的“是從學校出來的”,就有太多值得推敲和注意的地方了。那么,是從學校什么渠道出來的呢?是正規渠道還是歪門邪道呢?如果是正規渠道,又出于什么目的呢?是不是學校和企業串通一氣——學校提高了就業率,企業增加了偷逃稅的籌碼呢?
要知道,如果真的是從學校正大光明地流出來的,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學校與企業串通一氣,對學校來說,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欺騙上級、欺騙教育行政部門,同時,為下一年度的招生制造輿論條件。因為,類似就業率數據造假、摻雜水分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對企業而言,則是名正言順地偷逃稅,真乃是“一舉兩得”。
所以,要想了解大學生“被就業”的問題,首先必須先把大學生身份信息被泄漏的問題調查清楚。不然,縱然對相關企業進行查處,也無法解決大學生身份信息被泄漏的問題。也就是病根不消除,問題仍然會發生。
在此基礎上,更要順藤摸瓜,看看有多少學校、多少企業在讓大學生“被就業”,又有多少學校、企業通過這樣的方式弄虛作假和偷逃稅款。畢竟,以這樣的方式弄虛作假、偷逃稅款,不僅違反了相關法規,還侵犯了大學生的隱私權等人身權利,屬于多重違法,而不僅僅只是補繳稅款、予以一定罰款就算處理結束。要知道,這么多大學生身份信息被泄漏,隨時都有被再次暴露的風險,對這些大學生來說,就時刻面臨被風險傷害的問題,必須追究相關學校與企業的責任。
另一個需要指出的問題是,大學生“被就業”,企業偷逃稅,涉及多個部門,特別是稅務部門和人社部門,前者是稅收的征管機構、執法部門,后者是人才管理部門、就業情況統計部門、工資監管機構,企業讓這么多大學生“被就業”,難道相關職能部門一點也不知情嗎?相關的信息難道不在部門之間互通和共享嗎?如果信息交流暢通,就應當能夠及時發現這樣的問題。
事實也是,近年來,政府職能部門大多實現了信息化管理,相關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但是,為什么面對2600多名大學生突然“被就業”的信息,卻沒有任何部門做出反應呢?所謂的信息化管理,到底是擺設還是根本就沒有建立這樣的信息庫呢?此前的各種投入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等等,這些顯然都是需要回答的問題。
所以,對此次大學生“被就業”問題,必須深入調查,徹底地查清楚,并舉一反三,從根本上把發生這類問題的病根找出來,避免今后再發生類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