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12月28日,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與會人士回顧資本市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和建設成就,共話新時代資本市場美好發展愿景。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強調,“將著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科學把握各層次股票市場定位,完善各板塊差異化制度安排”,“加快推進投資端改革,壯大理性成熟的中長期投資力量”,這為新發展格局下資本市場功能與作用定下了基調,也描畫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筆者認為,資本市場進一步優化結構、暢通循環,顯著提升資本形成機制,將是一個主要目標。
首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形成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資本增量。
在“十四五”規劃即將起航之際,強調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目的在于增強市場活力,壯大民間資本形成機制。
資本市場的突出特點是,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直接選擇企業、持有股權份額,并依法行權、監督企業運行;上市公司則通過公開信息披露、股東大會等機制回應投資者的訴求,將經營治理績效反饋給投資者。這種機制的好處是,投資者和上市公司能夠較為快捷的獲取并消化市場信息,形成雙向約束,包括價格約束、誠信約束、資本約束,促進市場資源向優勢企業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建立三十年,經過長期摸爬滾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深化改革,基礎制度更加完善,市場主體約束明顯增強,投資者保護功能更加健全。吸引更大規模的民間資金參與股市投資,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在總融資規模中的比重,已到時候。更多儲蓄資金轉化為直接投資,既可以提高市場效率,也可以降低商業銀行體系的運營風險。而這種轉化也將提升市場化資本的實力,為實體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對手盤”,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是一個長期政策導向,但此次提出注入了一些新意。
建立資本市場的目的,就是要把一部分居民儲蓄轉化為直接投資,這是一個長期的政策導向。參照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發展經驗,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可以顯著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轉型過程也更為平穩順暢。我國是一個儲蓄率相對較高的經濟體,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顯著提升金融體系的適配性、包容性,可以達到穩定宏觀杠桿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目的。因此,自建立資本市場之日起,我們就積極推動把一部分居民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直接融資規模已得到較大提升。截至2020年9月末,直接融資存量達到79.8萬億元,約占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29%。其中,“十三五”時期,新增直接融資38.9萬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32%。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較,與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相比較,這一比例仍有提高的空間。
客觀來看,我國直接融資市場改革發展的歷程,也是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環境不斷優化的過程。由于我國資本市場存在先天不足,認識上、基礎制度上都有短板,前些年反復出現過行情暴漲暴跌、估值波動過大、長線資金增長緩慢等情況。具體問題包括,一是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偏低,重融資輕回報,投資標的的公眾信任度不高;二是金融證券機構專業服務能力存在不足,為居民提供的投資理財服務存在同質化、短期化、短視化問題,客觀上加劇了“炒短風”;三是鼓勵長期投資的政策措施、制度體系不足;四是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偏弱,甚至存在法律缺失,制約了新增資金入場的意愿。
黨的十八大以來,資本市場建設按照服務實體經濟、鼓勵長期投資、狠抓基礎制度的思路漸次推進,對市場生態進行了重塑,全社會對資本市場的性質、功能、特點和基本發展規律有了更深入認識,成規模的投機群體得到消減。
市場生態進入相對優化階段,“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這一提法就變得更有依托,更有市場邏輯。相對于過去曾經出現的“存款大搬家”,新階段的“儲蓄轉化為投資”將更有制度保障,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監管執法體系更健全了,市場投機氛圍顯著降低了。
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并將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大幅度提高證券期貨犯罪的刑事懲戒力度,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是對依法理性投資者的最大保護,將為儲蓄轉化為投資發揮重要支持作用。
第三,要顯著提升鼓勵長線投資的政策支持和制度體系水平。
要進一步壯大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的力量,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產品,讓普通居民選擇“委托機構”的天地更寬。
推動儲蓄轉為投資,并不是要鼓勵每個儲戶都成為股民,而是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多種產品和服務,為個體投資者提供轉化平臺。要從供需兩端深化改革、完善機制。一是,在現有多層次市場體系基礎上,為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差異化融資需求提供更精細、精準服務,強化市場服務功能。二是,在投資產品、投資服務機構市場化、精細化方面著力,讓普通投資者有更多元化的選擇,能夠把專業服務機構當作可托付、可監督的主體。三是,加大對信息披露主體的監管,用市場化、法治化的“信息對稱”促進投資者與專業服務機構、上市公司之間的相互信任。
要加大政策傾斜和引導力度,穩步增加長期業績導向的機構投資者,通過這樣的機構投資者承接儲蓄轉化來的投資。要完善有利于擴大直接融資、鼓勵長期投資的會計、審計、財稅等基礎制度和關鍵政策,實施梯度稅率措施。要進一步拓寬境外投資者進入股票、債券市場的渠道,增強外資參與便利度,以開放促改革。完善對個人投資者長線投資的鼓勵政策。
一個有后勁、可持續的資本市場,必然是有長期投資價值、有長線發展理念的市場,必然是活力迸發、紅利頻現的市場。在資本市場建立三十年,制度體系顯著完善的基礎上,將更多儲蓄資金轉化為長期資本的時代已經來臨。要進一步優化市場生態,讓新形成的資本愿意來、留得住、走得久。
我們相信,在基礎制度更加完善、市場約束更加強勁、監管執法更加有力的新階段,將有更多長線資金進入和長駐,資本市場將迎來一個理性成長的新時期。
(編輯 才山丹)
09:09 | 明略科技副總裁譚北平:深耕超圖多... |
23:46 | 南京化纖重大資產重組草案出爐 主... |
23:46 | 杰克股份:全力推進智能高端產品研... |
23:46 | 風范股份錨定海外市場 多元化布局... |
23:46 | 閏土股份穩固業務基本盤 不斷強化... |
23:46 | 政策持續落地企業加碼研發 腦機接... |
23:46 | 推進國際化戰略 沃爾核材擬赴港上... |
23:46 | 小羽毛撬動大市場:羽毛球產業如何... |
23:46 | 打好“三張牌” 促羽毛球產業健康... |
23:46 | 房企債務處置進程提速 行業邁向發... |
23:46 | 佰仁醫療董事長金磊:堅持原研創新... |
23:40 | 一季度41家財險公司車均保費環比下...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