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1年來,年營業收入從52億元增至605億元,年度凈利潤從1.55億元增至2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24.88%和28.76%,公司市值從60億元增至逾1300億元……是什么力量讓海大集團跑出讓全行業望塵莫及的速度?
“這是個非常好的行業,我們才剛剛起步。”海大集團董事長薛華近期接受上海證券報調研時說,整個農業產業鏈加在一起的市場規模超10萬億元,為此,公司圍繞動物養殖過程中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相繼布局了水產和畜禽飼料、優質水產動物種苗、動物保健品和生物制品、生豬養殖等環節,“市場空間極其巨大,需求是確定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是否給客戶帶來價值,絕不能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家企業生死存亡的底線。”談及本次的調研主題高質量發展,薛華認為,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家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邏輯。對于海大來說,就是能力在前,團隊在前,業務在后,規模在后。
先能力第一,再規模第一
專業化基礎上的規模化,是海大的基本策略。專業化三個字實際上是非常高的要求,以飼料為例,就包括技術、采購、運營模式、服務模式的專業化,一定要做到行業第一的位置,再去進行規模化。
2020年,海大飼料銷量達1470萬噸。2010年,海大飼料銷量則為238萬噸。上市以來,海大飼料銷量年復合增長率超20%。
“海大這些年在飼料主業上積累了一些優勢。一個是技術優勢,我們的飼料技術已是領先于行業;另一個是業務模式,我們給客戶提供的是解決方案,這種服務模式具備快速成長能力。”薛華介紹。當然,每年約2億噸的市場容量,也為公司的穩健成長提供了外部條件。
“很多人可能認為飼料行業的技術含量不高,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需要技術支撐的行業,是跨學科的。”薛華舉例說,一條魚,從孵化出來的魚苗到半兩,再到一斤,到兩斤,不同的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飼料企業需要建立完整的數據庫,分階段提供最適宜的飼料。同樣,規模化養殖是趨勢,在嚴禁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如何通過飼料提升動物本身的免疫能力,海大公布的無抗飼料方案,基本可以達到與原抗生素使用一致甚至更好的養殖效果。
薛華說,海大把技術放在第一位,公司深刻認識到,這個行業一直靠技術驅動,而且進步空間巨大。在海大研究院,數百位工程師各司其職,專心工作。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和其他科研項目不同,農業科研項目的推進相對較慢,部分項目可能持續10年以上,還不一定有滿意的結果,非常需要堅持和耐心。據了解,目前,海大擁有超過2000人的研發隊伍,上市以來研發累計投入金額超25億元。
光有好的飼料還不夠,還需要指導農戶科學養殖。在日常經營中,海大員工發現,有些養殖戶即便買了公司的飼料,也不一定能賺錢。探究原因,可能是種苗不行,可能是養殖技術不過關,也可能是動物發病時動保產品(獸藥、疫苗)跟不上。如何讓養殖戶賺錢?為此,海大作出了“一畝塘、一千雞鴨,一欄豬增效千元”的承諾,讓員工深入養殖一線,幫助養殖戶提升健康養殖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海大要賺錢沒有問題,但是必須讓客戶先賺錢,這是公司長遠發展的根基。”薛華介紹,公司建設了一支擁有近8000人的工程師服務團隊,這些工程師要去指導養殖戶,“這個事情肯定不容易,但是做到之后,收獲巨大,這幾年我們的銷量一年上一個臺階,客戶一批一批增加,就是服務起了作用。”
“每次股東大會都有人問我,公司的飼料銷量什么時候能成為國內第一。其實我們一點都不著急,技術領先了,服務做到位了,規模增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薛華介紹,飼料行業本身產能嚴重過剩,最近幾年,絕大多數企業銷量下滑,一大批中小型企業不得不退出,在積累了足夠的技術優勢后,加上已經成熟的服務模式,海大反而有條件實現快速擴張。
據統計,海大在水產飼料領域已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飼料總銷售量目前位居國內第二,全球第六。
構建食品產業鏈全支撐
產業鏈延伸的每一步,海大都會做較長時間的培育,培育技術和團隊,形成專業化和技術突破,確定有效經營模式,建立優勢之后再快速擴大規模。
8000人的工程師隊伍,每年的成本是多少?至少16億元!“他們不是營銷,是服務。營銷思維的人,在海大是很難堅持下去的,我們的團隊主要還是技術人員。”薛華介紹,如果以傳統銷售模式和思維拉動銷量、培育團隊,短期內可能對利潤有幫助,但與公司的價值導向不一致,“我們還是希望把客戶價值放在第一位。”
商業邏輯還得回到海大的業務布局。1998年,薛華成立廣州海大飼料公司,主要從事水產預混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3年后水產預混料做到全國第一,2002年,海大集團進軍水產飼料,2006年開始做禽料,2010年開始做豬飼料,2020年開始做反芻料……在飼料之外,海大還培育了系列業務,包括水產動物種苗、動物保健品和生物制品、生豬養殖等。
“我們意識到,要真正讓養殖戶盈利,需要的是一整套的支撐體系,包括飼料、種苗、養殖技術、養殖模式和動保產品。”薛華介紹,基于此,公司戰略進行了非常大的調整,定位從單一飼料產品制造企業轉變為服務型企業,為養殖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工程師團隊就是整體解決方案的具體實施者。
據了解,早在2006年,海大就啟動了種苗的培育工作,至今已有15年時間,目前擁有全球領先的蝦苗及淡水魚苗的研發技術,采用家系選育和分子輔助育種技術,培育出多個生產速度快、抗病抗逆性強的新品種。過去10年,全國認定10個水產新品種,海大占了4個。同時,公司在廣州、清遠、中山、江門等地布局多個現代化養殖項目,主要養殖生魚、加州鱸、桂花魚、南美白對蝦等名特優水產品種,定向供應專業餐飲連鎖企業。
“對于新業務,我們非常小心,起碼準備10年以上時間,不斷完善技術和團隊。專業化基礎上的規模化,這是海大的基本策略。什么是專業化?一定是超越行業現有水平的,能力和技術做到了行業第一,再去談規模化。”薛華介紹。
養豬是一個最典型的案例。早在2015年,海大就進入養豬領域,但2020年出欄量僅100多萬頭。“其實我們一直在控制規模,因為和行業龍頭相比,我們的養殖成本較高,那樣的情況下做大規模有什么意義?”薛華介紹,海大的要求是,養殖成本剛開始和農民散養持平,然后要每斤肉的成本比農民散養低1元,再后面就和行業最優秀的公司對標,同時對成本降低背后的支撐體系進行全方位檢驗,只有真正成熟后才進行推廣。
從飼料到育苗、動保、生物制品及養殖,這些業務看起來很復雜,但都圍繞一個中心,就是動物養殖,用一句話介紹就是“把植物蛋白轉化為動物蛋白”。
“這些業務最終都可以納入食品供應這條產業鏈,各個板塊構成產業鏈的各個支撐,業務上有協同。”薛華介紹,過去幾年,公司的飼料業務增長較快,預計未來幾年依然很快。同時,這些合作的飼料客戶也有種苗等需求,可帶動新業務板塊的增長。
用科技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很多人都出身貧寒,經歷過苦難,感受過父母一代人的艱辛。我們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得到了發展,因此,通過我們的努力,幫助農民富起來,成為我們堅定的信念。”薛華說。
“很多人和我說,海大這些年走得很順。我們也覺得很順利,沒有什么曲折。”薛華說,可能是因為公司創始團隊都是技術出身,重視技術研發,從而打好了快速發展的基礎。
與技術同樣重要的是,海大找到了應用技術的大市場、大舞臺,并通過8000名工程師,深深扎根農村。
“海大集團想要基業長青,成為百年老店,就要牢記初心使命,那就是幫助廣大農民增收致富。這是超越盈利的目標,也是我們應肩負的責任。”薛華表示。正是在這種理念下,海大提出了“一欄豬多賺1000元”“一畝塘多賺1000元”等承諾,一方面是讓老百姓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兌現,讓養殖戶真真受益。
為了培養更多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2020年6月,海大宣布啟動“十百千萬”工程——建設十大新型農業產業園,打造百個鄉村振興產業強鎮,建立千個鄉村振興技術服務站,培養萬名鄉村振興服務工程師隊伍,孵化萬名鄉村振興產業帶頭人,最終實現培育百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帶動千億元產值的目標。
以技術和服務賦能“新”農民,2020年11月,海大榮獲“‘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榮譽稱號。截至目前,海大在廣西、貴州、湖南、湖北、河南、陜西等省份布局現代農業項目50余個,累計投入資金超100億元,近3年帶動20萬農戶脫貧。
“我認為,農業正處于一個規模化、工業化的階段,這將是一個行業巨變。”薛華說,從體量看,農業的所有產業鏈環節加在一起,是一個超10萬億元的市場。如此巨大的市場,完全可以孕育出一批大企業。但是,目前的行業特點是非常分散,經營的主體絕大部分還是小散農戶,經營的模式也比較原始,“海大很幸運抓住了這個機會。”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在薛華的辦公室,懸掛著這樣一副對聯。此句語出《孔子家語》,大意是做人做事要虛懷若谷,志存高遠。后面還有兩句是:“圣人胸中有大道,得失成敗在其中。”
“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規律,在戰略確定后,就需要有耐心,有定力。我們知道自己一定會做成,可能是5年,可能是10年,只要堅持好好做,我們的能力一定能不斷提升。”薛華說,海大有決心推動中國農牧業效率的提升,有能力帶動行業為全社會提供健康、優質、高效的食品,這是夢想成為偉大公司的海大的目標和責任。
21:53 | 華特氣體: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3 | 恒勃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3 | 德爾股份:第五屆監事會第六次會議... |
21:53 | 長陽科技: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3 | 博科測試: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3 | 倍杰特: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 |
21:53 | 中機認檢: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3 | 中創環保:2024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 |
21:53 | 兆豐股份:2024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 |
21:53 | 怡和嘉業: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3 | 維業股份:2024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 |
21:53 | 唯特偶:第六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決...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