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亦欣
“保險與扶貧是有關聯的。保險保障的是弱勢群體,扶貧扶持的也是弱勢群體。”這是中國太保壽險黑龍江分公司駐綏化市蘭西縣奮斗鄉團結村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劉國貴最大的感受。
日前,《證券日報》記者實地探訪綏化市蘭西縣奮斗鄉團結村,走訪受益農戶,感受保險產業扶貧為農戶的生活帶來的新改變。
精準識別精準清退
扶貧應當先扶志
“西北風、冒煙雪”是劉國貴書記對團結村冬天一個形象的描述。
黑龍江省綏化市蘭西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奮斗鄉團結村是縣里的重點扶貧村。主要農作物以玉米為主,少量的小麥、大豆、雜糧、蔬菜等,無山無水,地理自然優勢較薄弱,人均耕地3.44畝;同時,該村部分群眾經濟發展意識較差,思想滯后,老弱病殘占有一定比例,經濟發展的內動力較弱。
2017年6月份,劉國貴帶領兩名隊員來到奮斗鄉團結村進行駐村扶貧,當地的扶貧之路也由此開啟。
劉國貴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道,工作隊剛駐進團結村,兩眼一抹黑。團隊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逐戶走訪,實地調研,健全了村戶檔案。“當時村里提供了193戶貧困戶,而我們清除了126戶‘健康懶人’,也就是那些‘蹲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扶貧奔小康’的人。”真正做到了精準識別、精準清退,進而進行精準扶貧。“這個地區的人觀念陳舊,并不以貧困為恥,而已被扶貧為榮。”面對這些人,團隊多次勸說走訪,講道理談政策,以理服人,將不符合“貧困”的村戶清理出來,進而做到了“精準”,最終確定了67戶147人真正貧困的村民。
針對這些真正需要扶持的貧困村民,劉國貴帶領團隊逐戶建檔立卡,并著重分析致貧原因后發現,因病和因房致貧的人數占比達78%,從而確定了解決上述兩類人的貧困問題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據劉國貴介紹,農村村民保險意識淡薄,很多人甚至連保險意識都沒有。尤其在意外險保障這部分,對村民很重要。劉國貴帶領隊員,先后為村里67戶147人,無論男女老幼,都上了太平洋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總保額達776萬元,每人55000元的意外醫療、身故風險保障。
“保險與扶貧是有關聯的。保險保障的是弱勢群體,扶貧扶持的也是弱勢群體。”提及從保險公司到扶貧一線工作最大的變化與感受,劉國貴這樣對《證券日報》記者講到。
特色種養殖助農戶
摘帽脫貧指日可待
劉國貴為了能讓貧困戶從“根兒上”脫貧,帶領隊員駐村以來一直在尋找合適的產業項目。駐村以后,他發現這一地區以玉米種植為主,摻雜的經濟作物較少,種植業比較單一。有個別的村戶會進行庭院種植,小范圍的種植一些紅小豆、谷子等作物,特色經濟以種植大田為主。
經過逐步深入的調研后,了解到奮斗鄉團結村東北民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是村里唯一一家村辦集體企業,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做大做強的發展空間。為了保證合作社的專業性及未來出路,劉國貴帶領合作社養殖技術人員和鄉、村相關人員一行5人到北京實地考察種豬類別、詢價,并尋找銷路。經過多方查看,最終選擇了北京六馬科技公司。合作社與六馬科技公司簽訂協議,作為其在黑龍江省的繁育基地,產出的優質種豬六馬公司幫助推薦銷售。
劉國貴帶領記者一行來到建立的合作社,其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合作社成立以后,采用全年包銷的模式。”對于今年的模式,劉國貴告訴本報記者,“今年也會采用包銷的形式,此外,還會結合市場,以及太平洋保險的彩虹平臺,再加上合作社自身的銷路共4種方式進行銷售。劉國貴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鄉里共有78頭母豬,每頭豬能產6-7頭小豬,按照30%的種豬出生率,一只種豬能賣3000-3500元,這樣看來,一茬豬就可以賺得純利潤30萬元左右。”。
劉國貴表示,去年全縣的脫貧標準為3335元,到今年底,人均收入大概會提高20%,貧困戶的人均收入能達到4000元左右。“到今年年底,全縣摘帽應該沒有問題。”
問及工作中最大的困難,劉國貴表示,“去年11月份,我們曾提出種植和養殖兩個培訓計劃,但是遲遲無法啟動,主要是因為無法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從主觀上看,村民不愿意接受新技術,從客觀上看,大環境里周圍村民都是這樣,就很難改變村民思想上的頑固性。
劉國貴還開展了“千元增收計劃”,即在今年10月份之前,讓每個貧困戶再增收1000元,并且這1000元并不是通過現金補貼提高的,而是通過產生內在動力提高貧困戶的人均收入。“按照這樣的計劃,每戶增收1000元是可行的。”劉國貴很有信心的對記者講到。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團結村計劃于今年年底申請退出貧困村。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23:48 | 記者觀察 | 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 |
23:48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績單”出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