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7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等十一部門共同出臺《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支持廣州科技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聚焦廣州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強化政策合力,優化科技金融發展生態,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效能。
科技創新已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今年以來,山東、海南、上海、天津等地紛紛出臺政策舉措,支持當地科技創新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地方出臺的支持科技創新的舉措呈現出一些顯著特點:更注重跨部門協同,形成政策合力;強化全生命周期支持,滿足企業不同階段需求;緊密結合地方產業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特點反映了地方政府對科技創新規律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提高政策執行效率,降低企業成本,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建立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
科技企業從初創到成熟,不同階段的需求各異。各地針對科技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設計了差異化的支持體系。
如《實施意見》提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通過創新科技信貸產品和服務、提升股權市場支持能力、加大創投風投產投支持力度、拓寬債券融資渠道、發揮科技保險保障作用、加強跨境資金管理政策支持、推廣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缺口介入機制”等措施,搭建涵蓋信貸、股權融資、債券融資、風投創投、科技保險、跨境融資等全方位、多層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天津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機制。加快構建“天使+創投+產業+并購”股權投資體系,充分發揮市級天使母基金、海河產業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作用,積極爭取央企資金、資源來津布局,引導社會資本在津設立更多投資基金,形成覆蓋科技型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推動更多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資本市場監管與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鄭登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建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科技企業的成活率與競爭力。初創期企業面臨資金短缺、技術不成熟等問題,信貸、風投、創投等支持可幫助其獲得啟動資金;成長期企業需擴大規模、提升技術,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等能滿足其資金需求,助力企業快速發展;成熟期企業注重創新升級與國際化,跨境融資等支持可助其拓展國際市場、開展前沿技術研發。
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新興產業與經濟新動能。科技企業是新興產業發展的主體,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可推動更多科技企業成長壯大,促進新興產業集群形成,為不同階段科技企業提供精準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動當地產業結構升級,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與創新性。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地方政府結合當地情況和特色,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進行布局。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煥新;另一方面,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例如,今年4月份,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營造動能強勁的科技創新產業生態。包括: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推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4月份,中共海南省委辦公廳、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的意見》提出,緊緊圍繞“向種圖強”“向海圖強”“向天圖強”“向綠圖強”“向數圖強”,積極營造開放、創新、充滿活力的發展環境,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結合地方產業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因地制宜推動科技創新的有效路徑。”朱克力表示,例如,海南圍繞“向海圖強”“向天圖強”等方向,在海洋科技、航天科技等特色領域布局,充分發揮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這樣既能避免同質化競爭,又能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提高產業競爭力。通過構建新質生產力集群,還能吸引相關企業和人才聚集,形成良性循環,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強化跨部門協同
科技創新并非單一部門能夠完成的任務。從政策舉措來看,地方紛紛構建跨部門協同機制。例如,山東發布的《意見》提出,將山東打造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策源地,圍繞科技創新政務生態、人才生態、產業生態、企業生態、金融生態、開放生態、研發生態、文化生態8個方面提出了26項重點任務,并強化科技、教育、財政、人才、產業、金融等政策協同。
5月份,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加快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聚焦多部門協同、多主體聯動,推動政府、企業、高校、科技社團等創新力量共建、共享、共促發展,構建開放協同的治理生態。
鄭登津表示,打破傳統“單兵作戰”模式,構建跨部門協同機制是科技創新政策的重要進步。科技研發與創新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資金、人才、技術轉化等多個環節,單一部門難以全面覆蓋。通過整合科技、教育部門資源培養創新人才,財政部門提供資金保障,產業與金融部門助力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形成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避免政策沖突與資源浪費。
此外,區域協同創新趨勢明顯。《天津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建強京津冀協同創新重點載體。支持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武清京津產業新城、京津合作示范區等載體建設,全力推進重大標志性空間載體盤活,提升資源要素引聚能力和科創項目承載能力,加快推動“京津研發、區域轉化”。
鄭登津表示,相較于之前,今年以來地方發布的支持科技創新舉措具有以下新特點:強調原始創新和創新策源地建設;關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落地;推進跨行政區域的產業協同創新;推動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等。
23:53 | 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長 滬電股份預計... |
23:53 | 中力股份擬4.78億元投建數智物流設... |
23:53 | 產品矩陣不斷豐富 賽力斯上半年凈... |
23:53 | 147家上市公司預告上半年業績 129... |
23:53 | 產品價格上漲助盈利修復 化工行業... |
23:53 | 年內72家A股公司完成定增 合計募資... |
23:53 | 培育第二增長曲線 秦安股份擬購買... |
23:53 | 中炬高新選舉新一任董事長 打造多... |
23:53 | 房票安置提速 廣州6月份新房網簽套... |
23:53 | 控股股東籌劃公司控制權變更 良品... |
23:53 | 政策、市場、技術多維共振 我國快... |
23:53 | 上市公司頻攬大單 新能源與算力領...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