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北京訊(見習記者李美麗)1月9日,由瞭望智庫主辦的“第六屆新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嘉賓就“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金融探索”主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論壇上,財政部原副部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朱光耀指出,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中國經濟穩定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因此必須用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來戰勝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建議我國發揮積極影響及建設性作用,與世界同心協力在全球命運共同體的大框架下合作共贏。
中國銀保監會原副部長級干部于學軍表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兩大因素將對世界經濟及各國經濟增長帶來最普遍、最突出的影響:一是疫情在世界各地的傳染與控制,二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明顯上升的通貨膨脹。以美聯儲為代表的群體對通貨膨脹的政策取向正由起初的“不以為然”發生顯著的調整改變。從其近期的政策表述來看,下一步政策調整變化可能很大,從原本預料的較為平緩改為較陡,這必將對全球金融市場、資金流動、資產重新定價、匯率等各個方面帶來巨大影響,我國在考慮和制定國內的宏觀經濟政策時應當充分估計并做好提前預判,適時預調、微調。
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則探討了如何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他認為,要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要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健全金融機構的組織體系、金融產品服務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及金融監管體系;二是要不斷提升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能力;三是通過改革創新不斷加快推進金融業數字化轉型,這是適應數字經濟發展、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必然選擇;四是通過改革創新,不斷打造高效安全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五是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動高水平的金融業對外開放;六是要通過改革開放創新增強金融體系的韌性與抗風險能力。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認為,“碳中和”給了中國換道超車、建立領先世界的零碳金融體系的機遇,且金融在中國實現“碳中和”的進程中意義重大。這其中,需要構建中國模式的貨幣政策,從傳統的物價穩定、經濟增長的“二支柱”走向碳中和目標的“三支柱”,整個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系統必須隨之變化。
中國建設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紀志宏表示,隨著社會國情的快速變化和新技術的興起,金融服務的邊界不斷延伸,金融主體更加廣泛的參與到社會治理的各個環節,金融的觸角快速延伸至國家治理的各類痛點問題,金融業的發展愈發重視從社會痛點需求出發,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普惠大眾、綠色節能、科技創新、智慧政務、鄉村振興、社會保障等方面,成為改善國家治理、服務人民群眾的有利工具,這既是時代賦予金融的全新使命,也是金融開辟新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空間的內在邏輯。
瞭望周刊社黨委書記、總編輯馮瑛冰建議,短期上,應以適時、適度的貨幣政策做好跨周期設計,支持消費投資恢復,抑制價格過快上漲。同時,加速金融法治建設,加強金融服務保障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堅決遏制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中長期上,要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及經濟社會民生的薄弱環節,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持,促進共同富裕。
平安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黃寶新認為,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構成要素和運作載體,金融機構應當從國家戰略高度來理解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深入分析當前我國金融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問題,把推進金融治理現代化作為自身的核心使命落到實處,特別是要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數字化手段,提升推動實效。
與會嘉賓還圍繞金融行業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助力共同富裕進行了探討。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副局長尹優平表示,金融消費是億萬老百姓的金融,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想充分發揮好這一作用,首先必須保護好廣大金融消費者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因此,他強調,要更加注重多層次推進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建設試點,建立常態化、陣地化的金融教育宣傳網絡。這個過程中,還要特別注重“一老一少”等重點群體的金融教育,全方位探索構建金融知識終身學習體系。
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一級巡視員黃明從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角度進行了深度分析。他認為,資本市場連通工商百業、千家萬戶,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錢袋子。證監會正在以全市場注冊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繼續強化資本市場在促進資本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循環方面的重要功能,同時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共享改革發展紅利。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共同富裕既是目標,也是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健康、更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二者應該是一體的。因此我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去踐行共同富裕。金融助力共同富裕主要是縮小“三個差距”,做好“一個保障”,即縮小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區域發展差距,保障貧困人群、弱勢群體養老等需求。
此外,論壇上,瞭望智庫與中國光大銀行共同發布了《2021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白皮書》,對共同富裕目標下“金融消費者體驗和保護的道與術”進行了深度分析,探索現實問題,尋找金融促進共同富裕尤其民眾精神富裕的著力點。
責任編輯:田耿文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