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又“闖禍”了。日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Uber的一輛自動駕駛汽車與一名正在過馬路的行人相撞,導致行人死亡。這是全球首例自動駕駛車輛在公開路面撞人致死事故,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加上此前特斯拉自動駕駛模式下的撞車致死案例,關于自動駕駛行業發展是否操之過急的爭議再起。
Uber叫停自動駕駛路測
外媒報道,當地時間周日晚上,Uber的一輛SUV正處在自動駕駛模式,車上有一名測試員,沒有其他乘客。測試車與一名正推著自行車過馬路的女性相撞,該名女性在送往醫院后不治身亡。
警方聲明顯示,該行人是在人行道之外橫穿馬路。當地警察對外表示,如果行人直接從黑暗中跑到馬路上,不論是無人駕駛還是有人駕駛都很難避免碰撞,但也不排除對測試人員提出訴訟,因為行人進入道路時,該車并沒有試圖減速或剎車,也就是說是否進行了干預還不得而知。目前該事件正在調查取證過程中。
實際上,這并不是Uber自動駕駛項目第一次發生事故。2016年,Uber無人車在舊金山曾發生過闖紅燈事件,Uber辯稱是駕駛員操作失誤,但《紐約時報》卻爆料稱,闖紅燈是因為Uber的系統無法有效識別紅綠燈。最新的死亡事故,也引發公眾對Uber無人車研發水平的質疑。
目前,Uber已停止所有無人車的路測,包括四個城市,分別是美國亞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匹茲堡、舊金山市以及加拿大多倫多。
這起不幸的事故不僅僅影響到Uber的自動駕駛計劃,也給整個自動駕駛行業潑了一盆“冷水”。業界分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各國政府對自動駕駛上路測試的支持力度會有所下降,可能會更保守一些。
“要看最后的結果是誰的責任,是行人、司機還是自動駕駛系統,以及會怎么處理,這次的結果會影響今后的案件審判。如果是系統的責任,會影響外界對Uber技術的信任程度,甚至影響整個產業。”自動駕駛領域技術專家、主線科技CEO張天雷說。
北京須封閉測試5000公里
自動駕駛技術正在加速落地,較低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得到應用。如特斯拉已經在車上配備輔助駕駛功能,各家老牌車企、造車新勢力都開始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測試。
但AI技術是否足夠安全,自動駕駛究竟是否可以信任?各種擔憂和質疑伴隨著測試試驗的推進而起起伏伏。
美國密歇根大學交通研究所發布的研究論文采用Google、Delphi、奧迪三家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率與2013年美國汽車事故率對比,發現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率幾乎是普通汽車的兩倍。
“將還處在測試階段的全新駕駛模式直接與成熟的人工駕駛模式比對,有失公允。”一位車企研發人員表示,但連續發生的重大事故顯示,自動駕駛要贏得信任并真正過渡到無人駕駛還長路漫漫。尤其在這起事故中,如果證實Uber的無人車沒有采取緊急減速措施,說明系統完全沒有識別到推著自行車的行人,這一點非常可怕,因為在復雜的交通路況中,行人從暗處穿越馬路的情況很常見。
不過,從長遠角度來看,無人駕駛的安全度一定會比有人駕駛更高,因為能避免人為的情緒干擾或者判斷失誤。這也正是自動駕駛在航空、高鐵、地鐵中大量應用的原因。相對而言,汽車的交通環境要復雜得多,真正實現自動駕駛的難度也就不是一個量級。
“要減少事故,企業一定要在測試場內進行大規模的封閉測試,不能直接上路。目前需要更多封閉的測試場和測試時間,以及大量的道路采集數據。”張天雷認為。
目前,北京的首個自動駕駛車輛封閉測試場已經啟用,車輛的“考試”設置了一定“門檻”。根據要求,自動駕駛汽車必須在封閉測試場地內安全行駛5000公里,才能上路測試。
自動駕駛牌照應設“召回機制”
早在Uber這起嚴重事故之前,中國消費者已經為自動駕駛技術付出過血的代價。
2016年1月,特斯拉自動駕駛模式在中國引發死亡車禍,一位23歲的男子駕駛特斯拉轎車在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鄲段公路行駛,未能及時躲避前方的道路清掃車而發生追尾事故。當時,特斯拉迅速在其中國官網上將原來的“自動駕駛”的字樣,改為“自動輔助駕駛”。日前,此案公布了最新進展,特斯拉已經承認車輛在案發時處于自動駕駛狀態。車主家屬起訴特斯拉夸大宣傳自動駕駛功能,提出索賠請求。
另一起慘烈事故發生在美國。去年5月,佛羅里達州高速公路上,一輛特斯拉高速撞上貨車導致車主當場死亡。這輛ModelS當時正處于自動駕駛模式,完全沒有采取任何制動措施。
上述案件表明,新技術的進步不能一再以生命為代價,自動駕駛技術必須經過嚴苛的驗證才能上路測試。尤其起步相對較晚的國內自動駕駛研發,企業不能為了急于展示研發成果、占領市場,而將尚不成熟的產品投入測試甚至推向市場。
“車輛獲得上路測試審批后,不是一勞永逸,有關部門要持續跟蹤車輛后續的測試情況。像人的駕照可以吊銷一樣,自動駕駛測試牌照也要設置‘召回機制’,測試情況不佳甚至要給予一定懲罰,這樣能增強車企的重視程度。”張天雷建議。此外,相關交通事故中的責任認定也應更加明晰,明確進行測試的車企所應承擔的責任。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