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9月2日,據企查查數據統計,長三角三省一市新增注冊122956家,新增吊注銷25648家,其中上市公司均為0家。174家企業從長三角遷出,226家企業遷入長三角,401家企業在長三角內部出現流動情況。
具體來看,企業遷出長三角數最多的城市為浙江杭州,共計40個企業遷出;從外地遷入長三角企業數最多的城市是江蘇南京,共計35個企業遷入。
統計企業在長三角內部的流動情況,企業遷入最多城市為浙江杭州,共計44個企業遷入;遷出城市最多的為浙江杭州,共計53個企業遷出。
《上海市促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生效
9月1日,《上海市促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生效。《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推動上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進一步提高,著力形成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制度框架體系。同時,著力強化目標引領、制度供給、精準服務、統籌推進,聚焦經濟、生活、治理重點領域高頻急難問題,立足于全方位激發各類主體的轉型活力和動力,提出全面激發經濟數字化創新活力、全面提升生活數字化服務能力、全面提高治理數字化管理效能、數字化轉型建設多元化參與、系統全面的數字化轉型保障5方面共27項政策制度和保障措施。
此外,上海市將支持數字經濟民營企業總部,鼓勵外資企業在滬設立數字經濟功能型總部、研發中心和開放式創新平臺。要聚焦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高能級市場主體,加快推動新生代互聯網企業發展,打造數字經濟上海品牌。
在統一支付模式方面,上海市交通委已會同申通集團、久事集團、上海市大數據中心等,共同推進公交乘車碼、地鐵乘車碼、“隨申碼”的三碼整合工作,計劃于國慶前后實現“隨申碼”在上海市內部分地面公交、輪渡線路的試點應用,并力爭于年底,通過白名單邀請的形式,實現公交乘車碼、“隨申碼”在磁懸浮及9條具備實時通信條件的地鐵線路“兩進兩出”閘機開展試點。
智能網聯汽車的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是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面。截至目前,上海共有開放測試道路數253條、總里程567.23公里,已實現低風險、一般風險、較高風險和高風險道路全覆蓋,逐步由點、線形成片狀測試區域,測試應用場景超過5000個。
未來,上海將在重點區域分階段分批次開放一批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創新形成“全車型、全出行鏈、全風險類別、全測試環節和融合新基建基礎設施”的“四全一融合”自動駕駛測試場景布局。據介紹,嘉定逐步全域開放自動駕駛測試的時間表為三年。
上海未來三年將疏通新材料“研試產用”鏈
據上海市經信委,一項事關未來上海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規劃——《夯實基礎推動本市先進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已于近日正式印發。
根據行動計劃,上海要通過三年努力把上海新材料產業規模做到3000億元,產值占原材料工業總產值45%以上,并推出100項重點示范應用,培育3到5家50億級行業龍頭企業,20家10億級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和50家高成長性創新企業。屆時,上海將基本構建起創新能力突出、產業能級顯著、示范應用加快、產業生態完善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部分行業領域形成參與國際競爭的整體優勢。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表示,未來三年上海要疏通新材料“研試產用”鏈條,切實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和效率。同時,瞄準產業高端,著力推進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領域關鍵材料攻關突破,鞏固提升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等領域先進材料整體優勢。
在備受關注的產業集群打造上,行動計劃提出,要依托上海化工區為核心的杭州灣北岸、寶山特種金屬材料基地兩大區域,打造化工新材料和先進金屬材料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依托“超能新材料”“碳谷綠灣”“化工新材料”“電子化學品專區”等新材料特色園區,強化特色產業招商,加快形成上中下游融合發展的先進材料產業鏈;依托氫能港、大飛機“一谷一園”等特色園區,形成汽車及航空輕量化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裝備用先進陶瓷和人工晶體等百億級產業集群。
江蘇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全國居首
據江蘇省知識產權局獲悉,目前江蘇省累計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已達159家、優勢企業487家,示范優勢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近日,江蘇省四個案例入選最新“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典型案例”,占全國的10%。
此次入選的案例分別為:寶時得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的“專利導航和專利布局如何融入技術研發”、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高價值專利培育實施與運營”、無錫小天鵝電器有限公司的“專利許可談判紀實”、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機械知識產權管理創新體系建設”。這些典型案例充分彰顯了知識產權對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將向全國范圍轉發推廣。
近年來,江蘇省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創新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指導企業加強知識產權戰略管理和實施,著力增強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能力,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綜合能力明顯增強,知識產權強企成為知識產權強省建設主力軍。
南京入選全國首批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
8月30日,商務部網站公布了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名單,全國共有30個城市(區)入選,南京榜上有名。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的范圍內,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為目標,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今年5月,商務部等12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計劃在“十四五”時期,在全國選擇條件成熟的城市開展便民生活圈試點。
根據《南京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方案》,南京市計劃從2021年起,按照“兩年試點、三年推廣”的工作要求,建立市、區、街道聯動機制,到2022年底,全市新建或改造完成2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到2025年底,新建或改造完成8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并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成熟經驗做法。
南京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將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南京市商業網點規劃》修編,突出“便民”與“宜居”相統一原則,明確便民生活圈的商業網點規模、布局、業態結構和服務功能,打造服務保障民生、推動便利消費的重要平臺載體。
在業態配置方面,“便民生活圈”將優先配齊菜市場、便利店、生鮮超市、早餐店等生活保障類業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餐飲、運動健身、新式書店、教育培訓、老年康護、幼兒托管等品質提升類業態,促進商文旅體融合,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鼓勵各類社區商業網點采取“一點多用”“一店多能”方式,提供多樣化便民服務,彌補空間不足帶來的社區商業短板。
浙江省出臺計劃推進文旅高質量發展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推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下稱《計劃》)。《計劃》提出,浙江將在“物質富裕、精神富有”上雙向發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新時代文化高地、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樣板地,為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浙江經驗”。
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先行省的建成,《計劃》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務標準2.0版。首先在硬件設施上升級:每個市要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非遺館和美術館,實現“市有五館一院一廳,縣有四館一院,區有三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村有農村文化禮堂”的全覆蓋。
《計劃》還關注基層文藝隊伍建設,要求推進鄉村文藝團隊“三團三社”(合唱團、民樂團、藝術團、文學社、攝影社、書畫社)建設,到“十四五”末,“三團三社”數量從如今的3萬余支增加到4萬支。同時,開展文化示范戶和鄉村文化能人培育,提升鄉村文化的造血功能。
《計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浙江將實施促進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努力成為旅游富民的省域范例。到2025年,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率達19%,農村居民的旅游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13%以上。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提出,不僅要協調城鄉均衡,還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目標將地區人均文化和旅游總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縮小到2.1以下。為此,省文化和旅游廳等6部門此前印發了《關于加快推動山區26縣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實現山區26縣旅游總產出、游客總人次年均分別增長5%以上。
在提升旅游品質的同時,還要豐富旅游業態。浙江爭取把舟山、寧波等市列入中國郵輪旅游發展實驗區,協調國際、國內郵輪線路延伸至浙江十大海島公園和濱海景區景點,將郵輪游與海島游相結合,積極探索海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旅游轉化路徑。
全國住房保障工作座談會在杭州召開
9月2日,全國住房保障工作座談會在杭州召開。會議座談了解了各地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進展情況,并對各地做好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進行了部署。
會議指出,要提高對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重要性的認識,認清住房保障工作的新使命主要是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新方式是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新目標是確立起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政策制度。
會議明確,要把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作為“十四五”住房建設工作重點,確保政策落地見效,推動建立“兩多一并”制度。
此前,杭州在提升住房保障水平上不斷闖新路、開新局,始終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堅決扛起城市主體責任,多項工作處于全國前列,逐步形成廣覆蓋、分層次、多元化的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體系。
截至目前,杭州市公租房累計保障家庭21.99萬戶,全市公租房保有量達7.3萬套,公租房保障覆蓋率達3.47%,共發放公租房貨幣補貼約10萬戶。
下一步,杭州將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著力在推進我市保障性租賃住房落地、加快建立聯合審批機制和房源籌集等方面下功夫,抓緊成立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領導小組,完成摸底調查、出臺實施方案,并建立市、區領導小組項目認定機制和項目建設多部門聯審機制,確保“十四五”期間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套數占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30%以上,爭取在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上率先突破,為住房保障工作提供更多“杭州經驗”。
國內首個量子計算產業園將在合肥開建
據安徽省發展改革委,8月31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與合肥藍科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在合肥打造國內首個量子計算產業園。
據悉,量子科技是安徽省“十四五”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本源量子是安徽省量子計算領域龍頭企業,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位于全國前列。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研制出國內首個自主研發的可交付使用的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源以及國內首個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機測控一體機、國內首個搭載超導體真實量子計算機的量子計算云平臺等。
據介紹,量子計算產業園一期項目的量子計算研發大樓包含封裝車間、測試加工實驗室、軟件研發中心等。二期、三期計劃建設量子計算超導量子芯片+半導體量子芯片中試線、量子芯片研發與制造中心、量子計算科普教育與工程實踐中心、量子計算產業研究院、應用研發基地等,引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量子計算生態產業鏈。
園區建成后,預計引進量子計算上下游企業60家,帶動就業崗位2000個,將帶動量子計算產業集聚,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對打造安徽省量子產業生態圈具有重要意義。
安徽省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立
8月27日,安徽省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在省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心成立。
安徽省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依托中國(安徽)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成立,主要負責我省范圍內知識產權(專利、商標)糾紛的人民調解工作,接受安徽省司法廳、安徽省市場監管局、安徽省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中心的指導和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是:依法調解知識產權糾紛,防止矛盾激化;通過開展調解工作,宣傳法律法規,提高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引導當事人雙方依法解決糾紛;總結知識產權糾紛規律性問題,向知識產權行政部門提出嚴格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和建議,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知識產權調解工作情況。
安徽省市場監管局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人民調解工作,今年7月,會同安徽省高院、安徽省司法廳三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推進知識產權人民調解工作的實施意見》。省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成立,進一步完善了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對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社會共治模式、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下一步,安徽省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將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人民調解便捷、快速、低成本等特點,為知識產權權利人提供知識產權糾紛快速解決渠道,提高維權效率,營造鼓勵創新、推進成果轉化的良好營商環境,同時帶動市級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組織快速發展。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