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消息,18日,上海市統計局發布數據,上半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19349億元,同比下降5.7%。
挑戰前所未有
上半年經濟增速下降,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說意料之外,橫向從全國來看,上半年各地區生產總值絕大多數都保持增長,下降的只是個別。縱向從上海發展歷程來看,過去多年均保持相對穩定的正增長,出現負增長的僅有2020年上半年,降幅為2.6%,顯著小于此次的5.7%。
說意料之中,眾所周知,今年第二季度,上海遭受疫情嚴重沖擊。“特別是4、5兩個月全域靜態管理,投資、消費、進出口等經濟活動均受到極大限制,上半年經濟負增長是可以預見的。”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沈開艷說。
除了公眾最關注的生產總值,其他幾個主要經濟指標也相應下滑: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19.8%,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13.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下降1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6.1%。
不少經濟學家以“前所未有”來描述今年上半年上海經濟遇到的挑戰。
增長動能仍在
這些數據是對過去經濟運行情況的統計,我們關心數據本身,更關心它的成因。今年上半年,上海經濟增速下降,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無疑是新冠肺炎疫情。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有短期性和外部性兩個特點。
先說短期性。一般來說,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特別是集中、劇烈的影響,都局限在相對短的時期。“本輪疫情對上海的沖擊主要集中在4、5兩個月。6月份,雖然疫情影響還未完全消除,城市也沒有完全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但經濟強勁反彈,主要經濟指標明顯改善,開啟了恢復重振之路。”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長馬海倩說。
6月份,上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13.9%,僅僅一個月前這個值為﹣30.9%——5月到6月,不僅由負轉正,且增加40多個百分點。作為經濟先行指標的制造業PMI也從4月的32.1回升到67.4,表明上海制造業活動在加快恢復。5月到6月,進出口總額從下降14.1%轉為增長9.6%,和工業一樣經歷了V形反彈。
再說外部性。馬海倩說:“疫情是一個外部擾動因素,它是個外生變量,并未觸及上海經濟大的循環體系。這是個大前提。疫情對經濟雖然短期沖擊很大,但上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動能支撐仍在。”
確保經濟長期增長的要素,如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源、技術知識都沒有因為疫情發生重大變化。她認為,上海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上海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也沒有變。
信心勝過黃金
經濟是一個有機系統,短期的、外部的沖擊過后,就會回歸原先的增長趨勢。沖擊越大,反彈就越強烈。
不過,反彈不是無條件的。經濟學家認為,當前形勢下,信心至關重要。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說:“今年多地疫情反彈對經濟造成了沖擊。外部環境也有改變,經濟出現了一些短期的困難,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大家對經濟的信心。對經濟的信心勝過黃金!”
信心的作用不難理解:對家庭來說,只有相信未來有持續收入才會放心消費;對投資者來說,只有相信他考察的項目有前景才會投資;對企業來說,只有相信供給端、需求端都穩定才能制訂生產計劃。從6月份的民間投資數據來看,恢復還不夠理想,表明市場信心還沒有充分建立。
信心來自確定性,或者說不確定性的減少。疫情是不確定性的一個來源,這就要求我們以更有確定性的疫情防控舉措來應對。在5月份閉環生產期間,一家汽車企業的負責人曾經告訴記者,制造業有很強的計劃性,如果不知道什么時候路會被封、上游供貨企業會被封,就無法確定計劃,導致生產難以持續、成本無限增加。因而,重拾信心、重振經濟需要一個有確定性的環境。
韌性源于市場主體
經濟從谷底反彈,展現的是發展韌性。所謂韌性,就是“折而不斷”的屬性。4、5月份,上海經濟遭受疫情強烈沖擊;6月以來,勢頭迅速扭轉,依賴的就是發展韌性。
韌性從哪里來?來自上海300多萬戶大大小小的市場主體,它們是一間間制造工廠、一個個路邊小店、一家家或知名或不知名的公司。因為它們恢復運行,上海經濟才得以重振。沈開艷認為,這些市場主體是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主要依托,把市場主體這個經濟基本盤穩住了,解決其他問題就有基礎和手段。
在各類市場主體中,我們格外需要關注占企業總數95%的中小微企業。她說:“中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也是民生的依賴。它們貢獻了全國稅收的50%,GDP的60%,就業的80%。它們是經濟最重要的韌性來源。只有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疫情難關,并為它們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經濟才能更快反彈,發展才會更有韌性。”
5月底上海發布的經濟恢復重振50條中,包含若干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紓困政策,如:國有企業減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6個月租金,支持中小微企業無縫續貸,將中小微企業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再降10%等。沈開艷認為,盡管“50條”非常鼓舞人心,但它終究是個短期方案,有效期至今年底,上海還需要一個長期的經濟振興方案。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