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步入2018年,國內陽光私募基金迎來了發展的第14個年頭,私募基金行業歷經萌芽階段、爆發式增長階段,開啟了規范發展的新征程。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月底,私募管理基金規模突破11.76萬億元,離12萬億關口已不遠。證券私募增長迅猛,單月猛增3200億元,百億私募達到208家。百舸爭流千帆競,“強者恒強”模式進一步凸顯。
2018年3月15日至17日,由私募排排網、深圳市私募基金協會、平安證券、永安期貨和華泰期貨等聯袂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論壇隆重舉辦,同時發布私募界年度各個榮譽獎項。會上,多位私募大咖紛紛發表市場觀點,并提出,醫藥股或是下一個牛股扎堆的行業。
私募集中度加劇,或現二九定律
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私募基金在嚴監管下發展,私募基金總體規模突破10萬億大關,但是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分化,私募股權和私募證券冰火兩重天,私募股權規模維持增長,私募證券則略有縮水,相對于2016年下降的規模有4800億左右,也是首次出現了這種負增長,整體規模在2.28萬億左右。
為什么2017年的規模出現比較大的負增長呢?在會上,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副總監楊建波提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金融去杠桿的過程中,監管對一些結構化的產品、配資的監管要求,導致了機構之間的收縮;其次是對私募基金本身規范化的運營要求,導致了之前許多借通道的經營方式在2017年已經很難做。
雖然規模在下降,但是從業人員也經常聽到說最近哪家機構的規模又上漲了,發行的產品數量也是幾十億。那么在內部資金的流動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楊建波認為,私募行業集中度在逐步提高,將來20%的私募公司可能占領90%的市場份額。
2017年,A股的行情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分化,大行業龍頭、大藍籌、大白馬這一類的股票表現更好,大型私募標的也往往集中在這些標的和個股上,所以收益也非常好。公司平均規模的增速也非常明顯,50億以上這種規模增速在2017年的增速是遠遠超過了其他類型的公司,達到39%。具體來看,股票策略里50億規模以上的私募機構2017年吸引資金超過了1100億。但是規模居中,處于20到50億的私募機構,反而出現了資金的流出。
“中間的10到50億之間的規模范圍內的私募公司,競爭是非常嚴峻的。”上一年規模在10到20億之間的公司,到下一年有53%的公司已經不在這個規模范圍內。這些公司大約只有四分之一能夠實現規模的跨越,上到20億,剩下的規模都已經低于10億了,在競爭的過程中逐步被淘汰。
他提到,隨著行業發展,集中度會逐步提高。在衡量集中度方面有二八定律,也就是說在私募行業里面20%公司管理的規模超過80%。但是實際上經過統計發現這個規律在私募行業里面不是特別的適用,也許要改成二九定律,管理規模在前20%的私募公司,他們的規模占比是達到了90%的,遠遠高于二八定律描述的集中度。排名前10%的這一類型私募,他們的占比接近80%,而且頭部的公司,規模前1%的,他們的占比還在不斷上升,從2016年的28%上升到了2017年的34%,所以說這個行業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業績冠軍看好醫藥股,林園稱只投三種病
就2018年選股策略,私募大咖也在會上發表各自見解。無獨有偶的是,兩位2017年度業績居前的基金經理一致看好醫藥股,認為其或是下一個牛股扎堆的行業。
“2017年度股票策略私募冠軍”得主,深圳前海云溪基金董事長兼首席投資官陽勇透露,消費、醫藥和科技股是前海云溪主要投資的方向。
資料顯示,陽勇畢業于中國藥科大學藥劑學專業,曾在深圳市醫藥公司從事八年的藥品銷售,是資深的醫藥行業人士。他認為,目前中國的GDP人均消費較低,消費和醫藥還處于美國70、80年代的階段,未來的一二十年消費和醫藥將保持強勁的增長。
“而某種意義上說,醫藥行業既是一個消費股又是一個科技股。”他提出,目前醫藥行業主要受到老齡化和新藥審批頻率的利好,同時醫藥整個行業受到品牌壟斷、資源壟斷、專利技術壟斷的保護,所以一些龍頭公司毛利率非常高。“毛利高凈利才會高,才有可能成為一大牛股。”他表示。
另外一位有從醫經驗的私募大咖——深圳市林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園同樣看好醫藥行業,他表示,這是他在五年時間調研一百家國內三甲醫院后下的判斷。談及具體的醫藥類型,他表示會投資生產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藥物的企業。“這三種病的藥需要天天吃,是“成癮性”的藥。全世界成癮性的商品,過去一百年平均的PE大概是在37倍,今天A股醫藥股的估值,還遠未達到這個數。”
他進一步提出預測:“未來20年中國大市值的前一百家公司,醫藥股要超過至少30、40家。全世界大的市值500強,中國的醫藥股要超過10家。”
事實上,狗年以來醫藥股漲勢強勁,已引起市場關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3月5日至9日一周時間,醫藥生物指數上漲6.08%,跑贏滬深300達3.78pp,且跑贏創業板綜指1.08pp,在28個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漲幅排名第1,表現優異。子板塊來看,醫療服務漲8.14%排第一,化學制劑和化學原料藥分別漲6.92%和6.52%。醫藥板塊的關注度明顯提升。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23:48 | 記者觀察 | 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 |
23:48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績單”出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