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婷
10月18日,ST龍凈發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報告,數據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為74.78億元,同比下滑9.21%;實現歸母凈利潤6.36億元,同比下降8.23%。
ST龍凈相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整體經營情況正常,業績波動屬于行業正常情況,目前公司所處產業機遇挑戰并存,環保行業仍有較大市場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ST龍凈接連發布進軍新能源領域的消息。10月9日,公司與上杭縣政府簽訂合同擬20億元建設產能5GWh的磷酸鐵鋰儲能電芯項目;10月14日,公司全資子公司與第三方設立合資公司,計劃投資建設年產6GWh鋰電儲能系統。
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認為,近兩年,環保企業“扎堆”轉型新能源成為普遍現象,這也是環保新形勢下企業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破局之道。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環保企業轉型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避免蹭熱點式跟風轉型。
業績承壓機遇挑戰并存
最新數據顯示,ST龍凈第三季度單季營收以及歸母凈利潤出現了同比雙位數下降,分別為下滑22.97%以及下滑12.03%。另據此前公司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營收同比略增0.27%,不過歸母凈利潤則同比下降5.51%。
對于業績下滑,公司表示,今年以來面對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公司所處行業機遇和挑戰并存。其中大氣、水務板塊競爭激烈,固廢板塊在垃圾分類和無廢城市的帶動下涌現機會,但也存在垃圾焚燒國補下滑、危廢處理費下跌等風險挑戰。產業動蕩持續,逆向混改潮持續,行業市場競爭更趨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份,ST龍凈宣布對于20億元可轉債相關環保募投項目(2020年)進行重新論證并延期。從公開信息看,相關募投項目進展較為緩慢,截至今年8月份僅有龍凈環保輸送裝備及智能制造項目累計投入進度為15.62%;另外兩項目尚未投入。
公司認為,募投項目進度主要受到疫情影響,而出于業務發展態勢考慮,以及宏觀變化、市場變化公司戰略布局等因素考慮。目前上述三項目建成時間已經延期至明年下半年。
不過,公司也表示,長期看,在雙碳背景下,環境保護仍有較大市場空間,而公司也將持續保持環保主業的競爭力。
“公司目前經營正常,公司將持續專注環保主業,同時根據戰略規劃推進新能源板塊業務發展。”相關人士如是表示。
加速轉型布局新能源
隨著今年5月份紫金礦業成為新任控股股東,ST龍凈明確了“環保+新能源”的戰略目標。結合紫金礦業在金屬礦業資源方面的優勢,ST龍凈能夠形成環保業務+新能源領域相互支撐、相互融合的業務新格局。
公開信息顯示,公司已在10月9日與上杭縣政府簽署項目合同,擬以總投資約20億元投資建設磷酸鐵鋰儲能電芯項目,項目設計產能5GWh,擬在取得施工許可證后18個月內投產。主要生產儲能電芯(不含動力電池)。主要應用于工業儲能、大型商業儲能、戶用儲能、高功率儲能、低溫儲能等場景。
隨后在10月14日,公司與量道新能源合資設立福建龍凈量道儲能科技,該項目計劃投資建設年產6GWh鋰電儲能系統,其中一期工程產能為1GWh,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儲能系統設備集成工廠、BMS研發、電芯檢測等。
“我們與量道的合作主要在儲能系統等方面,而量道產品和技術優勢主要在儲能集成系統方面。”前述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公司儲能電芯投資計劃目前還出于前期,后續進展將按規定進行披露。
根據EVTank發布的《中國儲能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2021年全球及中國儲能電池出貨量分別達到66.3GWh和42.3GWh,預計到2025年將分別達到348GWh和259GWh,鋰電池儲能將保持新增電化學儲能市場的主導地位。
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技術指標上,儲能電池制造門檻并不低,比如對于電池循環壽命和成本有很高的要求。即使對于微型儲能產品經驗的企業而言,如果轉型做大型儲能,也存在不小的挑戰。而環保企業轉型造儲能電池,需要審慎考慮投資回報,而在未來項目建成后,生產出的產品是否具備市場競爭力等。
(編輯 上官夢露)
16:27 | 冠中生態:截至2025年3月31日股東... |
16:27 | 廣信材料:截至4月30日股東人數為2... |
16:27 | 廣信材料:龍南基地1.13萬噸/年自... |
16:27 | 廣宇集團:代理銷售外骨骼機器等養... |
16:27 | 國統股份:產品可以應用于鐵路、高... |
16:27 | 國統股份:產品可以用于城市調水、... |
16:27 | 國統股份:公司是PCCP行業內唯一一... |
16:27 | 國統股份:目前公司持續獲得風電塔... |
16:27 | 國統股份:無法獲知公司二季度是否... |
16:27 | 海南發展:截至4月30日股東總戶數... |
16:27 | 漢森制藥: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 |
16:27 | 漢宇集團:公司參股公司同川科技、...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