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妍
3月2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關于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決定》,首次將銀行理財產品納入IPO優先配售對象范圍。同日,滬深交易所同步修訂了《深圳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以下簡稱《首發承銷細則》)、《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再融資承銷細則》),新增理財子公司作為IPO網下投資者主體資格,并將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管產品納入A類配售對象范疇。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證監會新政允許理財子公司直接參與新股網下配售,打通了萬億級資金入市通道。同時,政策突破將推動其提升權益投資比例。不過權益市場波動較大,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更好地平衡收益與風險:一方面需加強投研能力,與券商、基金公司等機構合作,借助其專業優勢,提升自身的投資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通過分散投資、合理配置資產等方式,降低權益市場波動對理財產品的影響。
銀行理財獲準參與IPO優先配售
為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自去年以來政策持續優化。2024年9月份,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明確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鼓勵銀行理財等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暢通入市渠道,提升權益投資規模。2025年1月份,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3月28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這是落實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配套舉措。
同日,滬深交易所分別對《首發承銷細則》《再融資承銷細則》進行了修訂。參與新股申購方面,深交所新增理財子公司作為網下投資者,將銀行理財產品和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納入A類配售對象范疇,明確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與公募基金、養老金、社保基金等一致,享有優先配售,且配售比例不低于其他投資者。
上交所明確,給予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增加理財子公司作為網下機構投資者,支持銀行理財產品參與網下詢價。同時,在公募基金等6類網下優先配售對象的基礎上,新增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政策調整通過制度賦能為銀行理財子公司打開權益投資空間,但需平衡收益與風險管理訴求。對銀行理財子公司和銀行理財的具體影響是,提供了直接投資股票市場的途徑,增加了其市場參與度;參與IPO可以更好地進行多元化資產配置,有助于提升整體收益潛力;直接參與“打新”,促使銀行理財子公司設計出更多元化的理財產品,滿足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需求。
銀行理財子公司或迎來多重戰略機遇
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權益投入比例有限。新規實施后,銀行理財子公司或迎來多重戰略機遇。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9.95萬億元,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僅2.58%。
某銀行理財子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正加速布局“固收+打新”策略,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增厚收益,滿足投資者需求。
“理財資金以低風險偏好為主,若權益持倉波動導致產品凈值回撤,可能引發贖回壓力,形成‘下跌—贖回—拋售’負反饋循環。”田利輝認為,為了更好地參與權益市場,理財子公司需以專業化投研、精細化產品設計和風險對沖工具為抓手,逐步提升權益市場參與深度,推動理財業務從“剛兌依賴”向“凈值化管理”轉型。
在田利輝看來,理財子公司可從以下方面破局:具體來說,為了準確評估權益市場的投資機會,理財子公司應加強內部研究團隊建設,或者與專業的第三方研究機構合作,以提升自身的投資決策水平。需要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推出適合的產品,比如設立專門的權益類產品或混合類產品,讓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投資渠道。而且,鑒于理財資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較高,理財子公司需要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確保在追求收益的同時控制好風險。
明明認為,根據新規,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直接以機構投資者身份參與新股網下詢價與配售,與公募基金等機構享有同等的優先配售權。同時,理財子公司可以設計并發行專門掛鉤新股申購的理財產品,吸引投資者資金,通過專業運作實現收益。
“長期來看,理財市場規模或穩步增長,權益投資占比也存在上升空間。”業內人士表示,2025年末銀行理財規模或增至32萬億元—33萬億元。在低利率環境和政策引導下,理財子公司加速布局“固收+”產品,適度提升權益配置比例。隨著投資者風險偏好改善及投研能力增強,中長期權益類資產占比有望從當前2.58%逐步提升至5%左右。未來,隨著配套措施的完善和市場機制的成熟,銀行理財有望成為A股市場重要的長期穩定力量,推動資本市場向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編輯 才山丹)
12:10 | 珀萊雅與華西醫院正式達成合作:共... |
12:10 | “牛市旗手”又異動!領漲龍頭盤中... |
12:05 | 第二屆“中金所杯”全國高校金融財... |
12:03 | 斑馬智行聯合通義及高通首發端側多... |
11:47 | 國稅總局剛剛發布,事關個人所得稅... |
11:42 | 攜全雙工語音通話大模型亮相WAIC 2... |
11:32 | 易鑫首次亮相WAIC 汽車金融人工智... |
11:31 | 市北高新園區攜“數智軍團”亮相20... |
11:30 | 千尋位置與國地中心攜手發布首款“... |
11:29 | 礪算科技發布7G100系列GPU及LX系列... |
11:29 | 善診:公司AI智能總檢一體機實現商... |
09:37 | “巨星傳奇”獲存儲模組巨頭威剛科...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