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南
盡管在第十二屆SNEC(國際光伏展覽)召開的三天內,有關“加強光伏規模管理、加速補貼下降”的“壞消息”,就已經蔓延到了上海國際新博覽中心超過20萬平方米展區的幾乎每一個角落。所幸,它還不足以阻礙這場延續了十二年之久,即便在行業最困難的2012年也同樣萬人空巷的盛會,最終還是落得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5月30日,展會閉幕,光伏圈內人互抒離別之情,往往少不了那句:“兄弟,咱們明年上海再見!”
也許是巧合,又也許不是,展會才結束,5月31日上午10點,一場以“研究部署加強光伏規模管理,加快(光伏)平價上網、加速補貼下降相關政策措施及下步具體工作安排”為主題的會議,就在國家發改委中配樓三層大會議室召開了。
雖然這場消息早就不脛而走的會議,仿佛“善解人意”地避開了展會,卻還是不經意間袒露了會議召集者“只爭朝夕”的迫切。
6月1日,幾乎與此前傳聞以及業界料想的如出一轍,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了《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宣布了如下大事:其一,對包括戶用光伏在內的分布式光伏進行規模管理,2018年的上限為10GW;其二,標桿上網電價,分布式全額上網、余電上網補貼統一下降0.05元/度;其三,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視光伏發電規模優化情況,再行研究啟動領跑者基地建設。
隨后,即便是已經對“壞消息”消化了多日的光伏業界也呈現一片嘩然,總結各方觀點,補貼下調0.05元/度還是小事兒,但不安排普通光伏電站指標,加之分布式規模限制在10GW內,可相當于扼住了產業的咽喉。其中,最嚴峻的評論諸如“此舉令今年國內光伏市場斷崖式縮減將近50%,將嚴重擾亂光伏市場估值模型,光伏產品將滯銷,行業將迎來停產、破產、下崗潮等等。”看來,光伏圈人已經開始擔心,“兄弟們明年能否還在上海相見?”
作為非行業專家,即便各方言論令人頗感惶恐,筆者也并無資格對其品頭論足。但從《通知》表述來看,首先,國家堅定支持以光伏為主力的可再生能源的態度沒有變,也不會變;其二,2018年還未過半,領跑者基地建設,也包括普通光伏電站指標只是暫未安排,此時就將其排除市場之外,得出國內光伏市場將縮減近50%的結論是否不太科學?
而即便《通知》下發的似乎不夠“柔和”,一些細則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為光伏市場投資收益率計算帶來變量,但業界應該看到的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光伏投資收益率都會考慮補貼拖欠,從筆者了解的情況看,一些光伏投資計入IRR的補貼拖欠期已從普遍的12個月或18個月,擴大到了甚至48個月。
究其原因,國家給予光伏產業的補貼,都來自于全國人民貢獻的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而隨著中國光伏市場的高速發展(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已連續五年保持全球第一),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達到了1000億元。而這導致的后果,不僅僅是補貼拖欠時間越來越長,甚至,業界傳聞目前我國有100GW光伏電站可能存在全生命周期(一般為25年)都拿不到可再生能源補貼的風險。
此外,中國光伏市場的高速發展背后的另一隱患是制造業利潤的大幅下滑。筆者了解的情況是,以組件環節為例,在行業最好的時候,其毛利率可以達到10%,而如今,普遍毛利率已不足5%,“目前,恐怕相當一部分的廠家生產組件的利潤已經為負。”一位光伏企業高層向筆者表示。
總而言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是殘酷卻又現實的問題,而即便光伏圈人最不愛聽的,就是“有人妄言光伏行業存在產能過剩”,但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光伏產能約為150GW,而2017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約為98GW,也就是說,我國光伏業客觀存在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
而即便一定程度的供大于求利于產業發展,但業界也應看到,從制造業折舊一般為十年至十五年來看,我國光伏產業中很大一部分的產能,都存在升級、換代甚至是被淘汰的必要。
正如一些光伏企業高層向筆者表達的那樣,“無論如何,施政者的初衷無疑是維護行業健康發展的,他們希望刺破光伏小的泡沫,從而避免大泡沫破裂時帶來更深層次的震蕩。長痛不如短痛。”
而著眼于平價上網壓力,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疊加導致的制造端利潤低下,新政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又何嘗不是光伏龍頭們將迎來的又一樁美事呢?
要知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光伏排名前十的企業,其產能約占全國的45%,享有著國內60%市場,待新政發揮效力,龍頭企業們的市占率也必將進一步高歌猛進。與此同時,“短痛期”的到來,對龍頭企業們加強研發投入,加速實現普遍平價上網,布局圍繞光伏的能源互聯網生態,以及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甚至是實施業內的合縱連橫,都不失為一次良機!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