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資公司里,有13家在上市首日就跌破了發行價,占比高達68.42%。但這依然無法阻擋小米等企業的赴港IPO熱情。“最主要還是錢的原因。”
在中資企業前赴后繼出境上市之際,他們需要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潛在的上市破發。
證券日報援引Wind數據稱,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赴港上市的中資公司里,有13家在上市首日就跌破了發行價,占比高達68.42%。
天源集團、天平道合、匯付天下、欣融國際、杉杉品牌、雅生活服務和獵聘網都遭遇了上市首日的破發窘境。其中,雅生活服務和欣融國際上市首日的破發幅度更是超過20%。
被稱為“新經濟五劍客”的眾安在線、閱文集團、易鑫集團、雷蛇和平安好醫生均已跌破發行價。
上半年,總計257起遞交港股IPO申請案例,同比增長33.16%;其中,101家企業成功登陸港股,同比增長46.38%。
上半年在港上市中資股首發募集金額總計359.41億港元,同比下降15.60%,首發市盈率(PE)中位數(剔除負值)為16.71,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除香港股市之外,中資赴美上市也遭遇了破發的尷尬,這包括優信集團、尚德機構、精銳教育等。
與此同時,A股其實也遍地涌現破發股、破凈股。wind數據顯示,截止4日收盤,A股市場共有235只破凈股(收盤價不復權),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6.66%。
而大盤在2013年見底1849點時,A股僅有158只破凈股;2008年見底1664點時,A股僅有173只破凈股。目前,滬深兩市破凈股數量刷新了歷史記錄。
通常而言,破凈股、破發股大規模涌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場處于悲觀情緒當中。
為何“血灑疆場”?
上市破發的厄運從何而來?證券日報將其歸結于財務報表不佳甚至虧損:
上半年在港成功IPO的企業中,有24家去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為負值。其中有3家中資公司去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負值,占同期上市中資企業數的16.67%。
比如,開盤即慘遭破發的獵聘網在過去三年(2015年到2017年)分別實現凈利潤-2.31億元、-1.39億元、899.8萬元。
僥幸險守發行價的平安好醫生過去三年的虧損更加驚人,凈利潤分別為-3.34億元、-7.58億元,-10.02億元。
中國證券報不久前援引市場分析人士稱,IPO“井噴”導致市場出現“過熱”壓力,資金面承壓、資金過于集中于明星新股以及估值過分炒高等因素,導致了“破發潮”的出現。
首先,港股市場資金面今年本身就面臨內外多重壓力,包括資金回流美元、銀行間結余降低、南下資金降速等。此時市場疊加IPO“井噴”,資金面或“雪上加霜”。
其次,下半年港股市場預期將有很多“明星”公司現身,如小米、螞蟻金服、滴滴、海底撈等等,這些公司將吸引大量資金的注意力,而同時上市的小型企業能否得到資金足夠的支撐,令人擔憂。
再者,很多有著“新經濟”光環的企業,其估值被市場過分炒高,其實際盈利能力并不足以支撐其過高的估值,這也是當前港股市場的新股掀起“破發潮”的直接原因。
“勇士”無畏
上市破發顯然無法阻擋洶涌的擬IPO大軍。
“香港IPO的預備役名單越來越長,小米、美團點評、同程藝龍、寶寶樹、滬江教育、51信用卡等大量公司正在排隊。”證券日報這樣寫道。
除了上述公司之外,美團點評、藝龍、找鋼網、華興資本、海底撈等逾200家公司正奔走在赴港上市的路途當中。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近期在香港LME亞洲年會上表示,預計更多公司將會在8月以后在港股上市,9月到11月將是上市的高峰期。
為何這些企業如此“無畏”?
“主要原因就是掛牌門檻低,特別是港交所4月30日生效的新政,掃除同股不同權障礙,允許生物科技公司在0收入的情況下上市,為尋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資及國際公司設立渠道。”《金證券》援引匿名券商投行人士稱,這樣的低門檻給PE、VC類投資人的退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相比之下,A股IPO和并購重組審核越來越嚴、新三板市場長期低迷,國內的股權投資市場有大量資金無法退出,因此,港交所此時招手無疑是風投最好的選擇。
《金證券》還引用一家準備遞交赴港上市申請的內地企業董秘的話稱:“全球化擴張戰略是對外說的,更主要還是錢的原因。”在去杠桿減負債大背景下,企業資本運作收縮,國內融資困難的情況下,股東想通過旗下企業赴港集資減輕資金壓力無可厚非。
上述董秘坦言,目前全球范圍內資金成本都在抬升,美聯儲年內可能還會有兩次加息,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倒逼企業不得不先儲備資金。“
不管是股權融資還是債權融資,都要加快。”
11:26 | 國芳集團擬出資1545萬元與專業機構... |
10:33 | 九號電動兩輪車曬成績單:上半年中... |
10:30 | 中國電建集團項目專場推介會在北京... |
10:12 | 中國神華啟動大規模資產重組 核心... |
10:03 | 中國神華擬籌劃重大事項!8月4日起... |
10:00 | 房企尋找債務重組最大公約數化債 |
09:25 | 多奈單抗注射液三年長期臨床研究結... |
23:31 | 直擊ChinaJoy:上半年游戲產業國內... |
23:31 | 7月份重卡銷量同比增長42% “四連... |
23:31 | “蘇超”效應持續顯現 文體旅融合... |
23:30 | 剛需持續發力 深圳7月份住宅成交超... |
23:30 | 頭部陶瓷企業加速創新 滿足“好房...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