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亞科技(*金亞,SZ:300028),曾經的“創業板28星宿之一”,即將以欺詐發行強制退市的恥辱方式,向被收割了近8載的投資者謝罪。
這是這是繼欣泰電氣后,A股第二例欺詐發行強制退市案例。
回溯金亞科技2009年10月迄今的A股之旅,近乎是一個用造假掩飾造假的旁氏游戲過程。
在它用以欺詐上市、粉飾業績的工具箱中,我們發現了如下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堪內容。
01
虛增營收
如同金亞科技實控人周旭輝自評是一個“多動癥”的人那樣,金亞科技也確實是一個安分不下來的上市公司,早在上市前就是如此。
先來翻閱下金亞科技在上市前三年——2006年至2008年——的財務報表:
營業收入分別為10162.17萬元、14926.06萬元、15744.29萬元,同比增長率為46.88%、5.48%;
凈利潤分別為1080.90萬元、2818.75萬元、4010.36萬元,同比增長率為160.78%、42.27%;
經營性現金流分別為-1448.21萬元、3191.42萬元、1188.27萬元,同比增長率為320%、-62.77%。
彼時,創業板掛牌要求是: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一千萬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五千萬元。
表面來看,金亞科技毫無疑問是符合要求的。但深究下去,隱憂已在數據中埋下:
2008年,金亞科技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僅為5.48%,而當年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為42.27%。
凈利潤增速高于營收增速,說明公司該年度的非經常性損益非常高;而經營性現金流,卻在這一年與2007年相比出現了明顯的大幅下降趨勢,體現公司賬面和現金流有很大的差異性。
我們不由要問,金亞科技的營收和利潤是怎么做到的?答案顯而易見:虛增。
通過觀察金亞科技的流動資產一欄,我們很快就會發現:
2006年—2008年應收賬款為3915.22萬元、3981.94萬元、7046.11萬元,同比增長率為1.71%、76.95%;
其他應收款136.31萬元、247.04萬元、787.09萬元,同比增長率為81.23%、218.60%。
應收賬款激增往往代表企業的擁有待確認收入大幅增加,但實際上,金亞科技的很多財務數據都表明如是真實性實在值得懷疑:
2006年至2008年,金亞科技預付款項分別為3056.87萬元、2010.14萬元、705.81萬元,同比增長率為-34.24%、-64.88%;購買商品、接受勞務費用為9532.93萬元、9649.41萬元、9136.56萬元,同比增長率為1.22%、-5.31%。
這點就很詭異了,應收賬款增加,很自然也需要向供應商支付更多的采購款獲取商品或者勞務,甚至應該提前支付一些預付款。
為什么這些費用反而都出現不升反降的現象?
同時公司的流動負債里,也透露出金亞科技收入虛增的伎倆。
金亞科技2006年至2009年6月短期借款金額為3490萬元、4515萬元、5590萬元、7900萬元,同比增長率為29.37%、23.81%、41.32%。
這便揭示了,金亞科技上市之前的突擊借款,是為了突擊確認短期應收賬款的收入——可這是直接構成虛增營業收入的呀。
周總,你這樣的手段,真是就篤定別人看不出來么?
02
虛減成本
金亞科技造假的特征,就是簡單粗暴且入骨。在虛減成本中,也貫徹了這一精神。
我們這里先普及下開發支出是什么:
開發指出,是反映企業開發無形資產過程中能夠資本化形成無形資產成本的支出部分。
因此,開發支出就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開發費用化(因為尚無形成無形資產),還有一部分會資本化(因為可以形成無形資產)。
金亞科技2007年/2018年/2009年1-6月,開發支出分別為540.83、894.40、1413.36萬元。同期的管理費用,分別為2402.72、2735.72、1235.05萬元。
我們通過開發支出占管理費用比重,感受下這意味著什么:
2007年/2018年/2009年1-6月,金亞科技開發支出化占管理費用的比重22.51%、32.69%、
114.44%。
在此筆者不得不感嘆一句:金亞科技造起假來真是完全不計后果,開發支出作為管理費用子項,哪有占比能超過100%的?竟然還在09年半年間出現了114.44%這樣的情況,調節財務指標也是技術活,怎么能這么不走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招股書披露,2007年開發支出根本沒有1塊錢轉入無形資產的金亞科技,到了2008年瞬間將458.37萬元轉入了其中,而到了2009年6月前僅僅用了半年時間,313.36萬元的開發支出就又被轉入了無形資產。
就此,不得不再次請問周總,你這么做的依據是什么?
其實不用他回答,招股書已經揭示,答案很簡單:因為公司有一筆長期性收入剛剛確認,且是分期確認的,期限是最短的3年,最慢的12年。
我們要注意的是,如上所述——這些項目短則3年,最長的南充項目高達12年,你金亞科技難道有時光機不成,怎就能保證一個項目產品12年能夠經久不衰?
金亞科技就是這么有魄力,它敢統統一次性確認為收入。究其原因,除了虛增收入外,無非就是還可以把開發支出資本化后計入無形資產,降低運營成本,進而粉飾財務報表。
03
虛構項目
由于金亞科技帶著一身毛病過得會,在2010年—2012年的上市公司財務大檢查中,當然比較心虛。
心虛怎么辦?自然還是從操舊業,延續造假專業戶生涯。
表面上看,2009年上市后的金亞科技欣欣向榮,貨幣資金財源滾滾。2008年還只有3814.35萬貨幣資金,到了2013年已經發展到57472.22萬元。
凈增15.07倍的貨幣資金,似乎預示著金亞科技也有能力玩玩并購資產的游戲了。
但是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我們就以2013年為例。這一年,金亞科技的短期借款為18160萬元,比起上市當年的6400萬,增加了近3倍;短期承兌的應付票據為13067.94萬元,比起上市初112.91萬元,增加了115.74倍。而應付利息則高達669.70萬元。
還有最痛苦的1.48億元的長期應付債券,被計入了非流動負債。
也就是說,金亞科技的貨幣資金全是假的。但是為了不能給別人尤其是韭菜看出來,又該怎么做?答案是:虛構項目投資,把這些移到表外。
首先在招股說明書中吹牛的三大項目計劃,在2013年相繼宣告破產,簡單說我騙不下去了。
那么此處沒有好騙的項目,就得新創造項目接著騙。
因此,2014年金亞科技開始了一連串造假的大工程。既然不能再通過長期應收款虛增收入,那么我就要把我的虛增出來一項新的大項目,繼續這場造假旁氏游戲好了。
于是我們看到,2014年年報的“其他非流動資產”一項中,金亞科技就神秘多出來一筆預付工程款,而這工程款的客戶叫做四川宏山建設工程。
真的是“藝高膽大”:四川宏山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本身也是一家問題企業,在2016年被最高檢列入失信名單。
到了2016年,金亞科技自查時不得不承認,投資宏山建設工程子虛烏有僅僅為了掩蓋虛增的資產,一切才真相大白。原來公司這幾年真實的財務,遠比想象中還難看。
2017年4月26日,金亞科技發布公告,主動進行會計差錯調整。
公告稱,經過自查,發現公司多項財務數據出現重大會計差錯,2014年虛增凈利潤1931.11萬元,貨幣資金、其他應收款等存在合計5億元左右誤差。
本次調整,調減了貨幣資金220,945,449.02元、調減應收賬款金額32,132,674.44元、調增了其他應收款項235,128,901.39元。
同時,經自查,2104年賬上所列支付四川宏山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預付款310,000,000.00元,沒有實際支付。因此調減了其他非流動資產310,000,000.00元。
最終,調減營業收入30,331,722.31元,調減營業成本16,286,330.70元,導致營業利潤調減14,154,722.10元;因調減營業收入造成的多交增值稅無法退回,因此調增了營業外支出5,156,392.79元,以上兩項導致凈利潤調減19,311,114.89元。
至此,金亞科技“雞飛狗跳”般的造假歷史,終于可以隨著監管層的重拳出擊宣告枯竭。
只是可憐了那些投資者——據數據顯示,到2018年一季度末,金亞科技仍有約4.4萬戶股東。二與其他退市股不同的是,改公司的股東幾乎沒有機構投資者,全都是散戶。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