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11月23日,滬深北交易所“接棒”企業債券發行審核職責“滿月”。
相較發審職責劃轉的半年過渡期,這一個月內企業債券發行審核效率和規模均有所回升。據滬深北證券交易所官網數據統計,截至11月22日,滬深北交易所新受理企業債券發行項目共計51單,計劃發行金額合計達1134.30億元。其中,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等5個項目于11月22日獲證監會核發批文,成為企業債券轉常規后首批獲批項目。
此外,企業債券在保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特點的同時,發審標準向公司債看齊,監管對相關項目信息披露要求更加細化。從獲交易所反饋的19單項目來看,監管主要圍繞發行主體的財務問題及募集資金用途等方面提出重點問詢。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交易所在企業債發行審核方面將重點關注項目的合法合規性、文件齊備性、市場化運營情況、資金使用效率、資產科目質量、有息負債結構合理性、現金流穩定性等,以進一步體現企業債券支持重要項目融資的特點,保留并明確企業債券的功能定位,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念。
發行主體普遍資質較好
4月21日,中國證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為企業債發行審核職責劃轉設置6個月過渡期;9月8日,中國證監會就修訂相關規則公開征求意見,明確將企業債總體納入公司債監管框架;10月23日,滬深北交易所正式負責企業債券受理工作。企業債發行審核職責劃轉工作有序有力向前推進。
截至11月23日,滬深北交易所正式負責企業債券受理工作已滿一個月。從這一個月內企業債發行審核情況來看,發行速度和規模均呈現出明顯提速勢頭。同時,企業債發行標準也更為嚴格。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從51單新受理項目進程來看,除前述首批5單獲批項目外,還有19單已獲得交易所發行審核反饋。
從發行速度和規模來看,前述51單項目合計計劃募集資金1134.30億元,相較過渡期內(2023年4月21日至2023年10月20日)的54單、計劃募集623.10億元,發行速度和規模均明顯提升。
企業債發行標準愈加嚴格,體現在發行主體評級均較高上。數據顯示,上述51單新受理項目中,發行主體評級均在AA-及以上,AA+級及以上的就有31家,占比達60.78%;AA級有19家,占比37.25%。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分析師于麗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企業債存續主體中,AA+級及以上占比僅為32%,而交易所新受理企業債主體評級大部分為AA+及以上。這表明嚴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背景下,較弱資質主體的發行審核或有所收緊。
“發行主體大多資質較好的情況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葉銀丹認為,發審職責劃轉后,企業債或將作為一類特別的公司債券存在,對于企業債發行主體的資質要求也將與傳統公司債趨于一致,從而降低品種之間套利可能性。短期內,高評級主體的審核速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對信披要求更加細化
過去,由于多頭監管、審核標準不一,市場上難免出現監管套利現象。因此,由交易所負責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的發行審核工作,對規范我國債券市場意義重大,有利于債市統一管理,有效提升企業融資效率。
在交易所“接棒”后,發審標準向公司債看齊的趨勢顯現,監管對相關項目信息披露要求也更加細化。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19單獲監管反饋的項目情況發現,監管部門對發債主體的盈利能力、資產結構、現金流等方面都進行了重點問詢。同時,對企業債券募集資金用途更加關注。
例如,某發行主體在募集說明書中提及,近三年內發行人其他收益分別為2.83億元、4.06億元、4.22億元,對凈利潤影響較大,其他收益主要為政府補貼。針對此情況,上交所要求發行人補充披露政府補貼的明細以及相關政策,根據相關政策和報告期內到賬情況,分析政府補貼的可持續性及其對發行人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的影響。
在于麗峰看來,從反饋意見看,一部分意見與公司債審核類似,要求發行人依照交易所公司債券發行上市審核規則指引及重點關注事項補充相關材料,以及更新財務報表等;另一部分意見則主要是因為此前企業債的要求與公司債不一致,比如募集資金用途、項目需要測算的財務指標等,發行審核職責劃轉后需要企業重新申報。總體來看,未來企業債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審核標準將向公司債靠攏。
360數字安全集團金融支持部總監唐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監管對募集資金用途的關注度提升,未來發行主體或需出具更詳細的回款模式設計方案,相關信息披露要求也會提高。
00:09 | 電競賽事持續火熱 產業鏈加速破圈 |
00:09 | 4月份乘用車市場零售同比增長14.5%... |
00:09 | 控股股東積極包攬定增 助推上市公... |
00:09 | 技術驅動、政策引領、市場響應 換... |
00:09 | 股權信托新規落地首月:三單創新項... |
00:09 | 創新藥賽道景氣度有望延續——專訪... |
00:09 | 在小紅書“種草”:銀行定義零售業... |
00:09 | 上市公司一季報展現經濟勇毅前行 |
00:09 | 三個不確定性讓美聯儲進退維谷 |
00:09 | 未盈利上市公司緣何堅持研發“上強... |
00:09 | 發揮好并購重組的關鍵作用 |
00:04 | 期貨業兩大新規有望年內落地 行業...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