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行情軟件中搜索碳中和概念股,50多家上市公司躍入眼簾。最近兩個多月,碳中和概念迅速躥紅,多家上市公司股價演繹了一出出大漲大跌的悲喜劇。
2月26日至3月16日,開爾新材股價大漲132.69%。3月17日,深交所下發關注函。公司回復稱,無任何產品或系統涉及對二氧化碳的直接中和或凈化,與碳中和無直接關聯性;自今年碳中和概念升溫以來,針對該概念,未發布任何迎合或擦邊性質公告,目前未籌劃任何相關重大事項。隨后,從3月22日到4月29日,該股最大跌幅達43.94%。一些高位追進的散戶經過一番煎熬后只能選擇割肉出局。
開爾新材并非孤例。今年2月初至4月29日,維爾利先是快速上漲44%,之后持續下跌逾24%;首航高科一路上漲110%后調頭向下,短期跌幅達30%以上……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理念日益普及,資本市場上相關標的遭資金短期爆炒,有的完全是資金一廂情愿的行為;有的則是上市公司明示或暗示自己擁有或即將介入碳中和相關業務,吸引資金追捧,使得股價出現異常波動。
業內人士指出,碳中和概念“燙手”,但板塊之中魚龍混雜,投資者需睜大眼睛明辨誰是真正受益股。從陸續公布的碳中和有關意見和行業、區域規劃看,節能減排將成為碳中和領域重要“賽道”,而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市場將借此打開更廣闊空間。
節能減排將成重要“賽道”
四川廣安市,在廣安愛眾電力調度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清晰顯示著終端狀態監控、行業用能占比等數據。這是該公司打造的多表合一監控大數據云平臺。通過“曬賬單”“爭排位”等方式,廣安愛眾希望引導客戶主動節能。廣安愛眾董事長張久龍說,作為能源供給運營商,公司力爭在碳中和方面有所作為。
頂層設計為節能減排提供了充分的“安全墊”。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并印發配套的配額分配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這意味著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根據《意見》,到2025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到2035年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探索碳匯權益交易試點。
業內人士認為,一系列規范意見的出臺有利于高排放企業通過節能減排技術降低碳排放,可再生能源企業將受益于自愿核證機制的推廣,通過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實現企業價值重估。
區域、行業相關規范與細化方案的制定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之中。“北京、山東、廣東等地正加緊撰寫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有關部門在就管理條例征求意見,提出要逐步擴大碳排放配額的有償分配比例,金融管理部門將配合相關部門參與碳市場的管理,全國碳市場建設步伐加速。”清華海峽研究院環境大數據中心副主任張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一些企業前期培育的項目,在當前形勢下凸顯出可觀的價值。清新環境2019年12月收購了天壕環境旗下18個余熱發電項目。“2020年18個余熱發電項目節約標煤約32萬噸,折算減排二氧化碳約80萬噸。”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說,工業余熱利用并非直接進行碳捕集,但對于節能降碳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有明確計量方法的減碳手段包括森林碳匯、光伏、風電等。節能本身就可以帶來經濟效益,一旦相關標準建立,對應的碳減排量也可以創造價值。
碳排放交易的基礎是排放量的計算和確認。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斷推進,在線監測系統需求將快速釋放。碳排放交易涉及政府與企業相關核算數據,相關排放規劃的實施、管理會帶來巨大商機。
新能源發展空間廣闊
通過增加碳排放成本,引導能源結構轉換,光伏、風電、核電等新能源市場將打開更大發展空間。
張久龍稱,廣安愛眾將通過參股、并購或自建等方式,儲備一些光伏和風電項目,實現能源供給的多能互補、綜合性調整。同時,旗下售電公司會積極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盡可能購買和消納清潔能源,幫助企業積極參與光伏能源建設。
隨著碳中和及平價上網的推行,光伏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通威股份副董事長嚴虎表示,光伏行業長期處于產能過剩狀態,但有效產能不會過剩。平價上網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成本更低、質量更好的優質產能為公司帶來更強的核心競爭力。
協鑫集成總裁張坤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去年公司光伏組件業務面臨上游漲價等壓力,生產成本增加,毛利下降。同時,生產基地部分產能老舊。公司順應行業發展趨勢,主動淘汰落后產能,加速大尺寸產品改造及合肥基地建設。目前大尺寸組件及電池制造產能均在不斷優化,組件環節的綜合成本持續下降。
今年以來,多晶硅、電池片等制造企業大規模擴產。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一季度,多晶硅端的擴產規模達44.5萬噸,投資金額超270億元;去年硅片端的擴產規模超300吉瓦,2021年以來擴產步伐繼續邁進。
根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要從20%升至25%,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達12億千瓦以上。風、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電量將大幅增加。
風電、光伏發電裝機擴容目標明確,上游設備制造企業積極轉型,應對能源結構變化。東方電氣董秘龔丹說,公司將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以風電、光伏、核電為主的新能源產業。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4月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1》藍皮書指出,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預計核能將保持較快發展態勢。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會按照每年6臺至8臺的核準節奏實現批量化發展。“公司將加快核電主設備產品的研制和產業鏈延伸,研究核乏燃料的儲存、處理等。”龔丹認為,核電產業未來會持續發展。
辨真偽需把握投資邏輯
在“亂花迷眼”的概念炒作氛圍中,如何精準直擊碳達峰、碳中和的真正受益標的,讓投資獲得收益而不是被莫名其妙“割韭菜”?有關專家認為,關鍵要把握住清晰的投資邏輯。
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認為,判斷碳交易的受益邏輯,主要在于碳排放指標的轉讓交易和碳捕捉環節,即企業的碳排放指標是否有剩余,可以在碳排放市場交易。而碳排放較多的企業會想辦法減少排放,進而改造工藝流程或設備,增加碳捕捉。
對于碳中和概念的炒作,馬澄認為,一些蹭熱點、業績沒有實質增長的公司股價上漲不具持續性,而通過碳交易體現業績的公司將持續受益。
碳中和助推我國能源結構向低碳轉型的同時,將加快傳統制造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金公司認為,在鋼鐵行業從粗放式發展向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我國將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及能耗總量為依據的引導機制,行業將由純粹的成本競爭轉向綜合實力的競爭,龍頭鋼企將憑借成本及綠色制造優勢不斷擴張規模,持續提升盈利能力,而效率低下的鋼企則面臨高昂環保成本及產量嚴重受限的雙重擠壓,且難以通過大額的資本開支升級環保設備,最終將退出市場。鋼鐵行業在優勝劣汰中加速走向集中,龍頭企業“馬太效應”逐漸顯現。
寶鋼股份董秘王娟稱,碳達峰、碳中和會改變鋼鐵行業現狀。未來,鋼企的碳成本上升,行業、區域、細分領域龍頭可能在競爭中受益,而部分競爭力較弱的鋼企會承受更大成本壓力,甚至面臨市場出清的風險。寶鋼股份將積極應對,進行相關技術的投資、研發和儲備。“如果缺乏長遠的碳中和戰略,只是消極地購買碳排放份額,遲早會被高昂的碳成本壓垮,遭市場淘汰。”王娟說。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