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 王忠民
王忠民:如果從證券市場角度創新夯實的舉措來看,一定當屬科創板的出世。如果從一個社會,一個民族長期發展的基礎,一定當屬科技在產業當中的有效應用,所以我把今天的分享主題定義為科技證券化的場景與姿態。
我們會先梳理一下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在科技進步當中如何讓科技能夠盡早的和資本、投資、證券、證券市場鏈接起來,才催生了科技的進步和科技的應用。如果有工業文明的大爆發,我們一定會找到學科大爆炸,那個時候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其他的學科蓬勃而出,每一門學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科學體系和科學成果,當這些科學體系和成果在制造領域,在一系列方面大幅度應用的時候,人類的工業文明,人類由科技到技術,技術到產業,產業到產品,大爆發的時期才形成。
其中有一個關鍵環節,所有這些科學知識出來的時候,都沒有具體把它資本化,我們只是給了個人最大的名義,今天我們看公式定理的時候,都是說誰提出來的,給的這個自然人有很大的社會名望,相對論的提出者我們都會想到愛因斯坦。
專利制度,這一項是你發明的,你就可以申請專利,誰用專利誰就要向你付費,專利有保護期,保護期還可以讓人去應用,科學可以變成一個技術,技術可以變成現金流的來源,可以成為一個資本和其他的生產要素,用專利去投資一個公司。進一步的發展會說,所有的信貸機構當中,可以接受專利去作為抵押資產去借貸的時候,把專利融到公司,看專利占公司的股權比重有多少。把所有這些技術,就這一項技術,我作為創始合伙人如果其他的資本愿意投資我,我可以在天使投資,VC投資當中,融入了大量的錢,去估值我的科技資產。這個時候我們會說科技發現了價值的基礎,而資本催生了這個基礎的時候,技術可以分享多少未來的資本增值,這是天使投資、VC和PE這個時期當中不斷投資的升級鏈條。
當技術越成熟,到PE階段,我們就說它已經帶來的現金流,已經帶來了生意。更進一步的邏輯是當證券市場,二級市場可以讓一項技術創新和資本結合,形成的公司可以在它非盈利階段就可以掛牌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成長了,這個時候就成了證券化對于科學技術之間在二級市場當中形成的一個龐大的場景,而這一場場景才讓無數的投資人,公眾投資和社會公募交易體系圍繞技術證券化,設計出一整套的交易制度體系。這一整套證券交易制度體系,恰好是人類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結合,和資本有機的市場化估值,完成了一個歷史性的閉環和歷史性的成長發展。這是全人類的,全社會的。
我們自己四十年前改革開放開始,科學春天那一次大會,給做科學的人名譽大增長,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大大增加了。進一步的發展它也可以做專利,再進一步發展,可以在現在當中拿這個去作為抵押資產,再進一步發展可以拿這個是入股到企業里面,那是光入股企業里面的專利和技術能夠占百分之多少股權,整整走了20年的歷程,先是5%,后來是10%,再30%,再說超過三分之一,超過三分之一可以超過50%,再說可以絕對控股,可以相對控股,關鍵有兩次突破,不在股權里面占股份的東西,可以由少到多,最終的一次突破是如果你這個股份占據的比重不僅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還在于你還可以把期權放在里面。這樣一個期權未來如果收益增多了以后,股權的比例之上,還可以帶來現金流的利潤分配當中多分配一些,如果這一系列的東西都進來的時候,才是中國讓科學技術和資本有機結合的一個歷程。
我們會發現十年前人民幣投資在獨角獸當中比較少,是那個時候我們的天使和VC真正的投資于科技創新領域當中的生態體系,缺少資本維度的建設和發展。今天全球的獨角獸有一半在中國,中國的一半在中關村,是因為中關村這個地方有大學研究所,但是缺的資本,資本最近十年以天使和VC的角度進入到其中,才讓我們的獨角獸進入成長的快車道,而這個邏輯當中才讓更多的科學技術資本化,完成了這一波技術。如果PE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賺錢了,大量的PE就可以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我所在社保基金在這個領域當中獲得長期的增長,我們的資本匹配了社會的估值和發展。如果科創板的心聲就是讓前面不斷占領這樣一個技術領域的,可以在證券市場當中去蓬勃而出的。在一級市場我們投獨角獸的時候,如何去估值,如何估值技術的成熟度,如何去說我的商業模式對你的應用,對你帶來收益的貢獻和技術本身的進步在拓展新產品,信市場當中的貢獻有多少,怎么去估值?這個估值不僅經常會形成我們投資不同的判斷,更多德惠在私募股權投資角度當中形成不同的交易結構,特別有一種交易結構,技術創始人在引入資本的時候,要不要不斷的放棄自己的治理和決定當中的控股權,如果資本當中放棄了控股權利,要不要在收益的期權當中放棄大部分的權利,要不要在公司未來的戰略和控制權,和支配的治理權當中放棄?如果這三個層次都放棄的話,技術實際上是在資產的估值當中慢慢降低了作用,而吸納了資本。如果資本都吸納了,占到了公司較大的比值,現在不僅沒有放棄期權,更多還得到了公司未來治理當中的董事提名權和投票權的時候,實際上是科技的估值比資本的估值,從未來的角度上來講大的多。如果把這個估值放在二級市場當中,突然科創板來了,可以和公眾投資者,和未盈利的技術公司,和已經進入的資本一塊去估值它,這個意義就相當重大。不僅早期的創始人及時退出和持續成本獲得資本,前期投資者也有二級市場動態的閉環退出的預期考慮和發展。科創板的推出形成了資本估值,技術估值成長發展的有效閉環。也會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定會對中國社會從科技和證券市場兩個維度,帶來巨大的沖擊。
基于科學技術和資本的結合,只有放到一個全社會的廣泛估值角度,才可以給出它一個從投資判斷資本入場的角度,估值的準確性。我們回往過去,技術到底在公司里面占50%,還是51%的比重,技術有可能占到100%,如果只需要資本,那么就去信貸市場借錢就行了,把資本還給你,最后剩下的都是我的東西。如果是一種商業模式,特別是數字化時代的來臨,TOC端商業模式的拓展,這個商業模式應該在資本估值當中應該占多少,是你在股東權益分配當中形成的。
我們在二級市場當中,是否能夠捕捉到的所有今天IPO科創板的公司,你都認為它對技術的估值和對資本的估值,和對新商業模式的估值都是一致的,都是公平的,然后你去投這樣的公司,你有獨到的眼光感覺到他已經IPO,或者他商業模式和技術估值估低了,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有多少人下單,有多少人去買這個公司,和這個公司的股權結構,期權結構和分配結構。如果今天看年度的創新邏輯是科創板,科創板在科技和創新兩個維度當中,你到底占多大社會的維度,應該說兩個維度只有交給市場去判斷,只有交給市場的每一天,每一分的投資判斷當中,把它的動態邏輯才可以展現出來。
科創板今天叫注冊制,實際上這個場景當中的根本邏輯是什么?不是資產本身的證券化,而是這個資產能夠帶來未來的收益可能性和收益權的證券化,如果是收益權的證券化,已經具有過去資產投資沉淀資本的多少有關系,但是關系已經不大。如果是收益權的證券化,我們今天說因為收益權今天的收益判斷和未來收益成長的成長曲線,乃至于沒有收益的時候,減虧的曲線圖會是什么樣的,這個證券市場應該構建的第一姿態是什么?這就是基于信披的證券制度體系,而不是基于資產單一數據的證券化邏輯。
基于信息披露的證券邏輯,IPO不僅要說真話,要說全話,要把全話風險的那個維度給投資者說得比你認為還要大。哪一塊不確定性,什么地方還沒有突破,商業模式在應用過程中還有多大的阻力,一定要把風險維度彰顯得讓你比我還要清楚的時候,你的估值才可以清楚。我們今天看到后兩個邏輯在信披制度中的把握,除了制度建設當中那么多的標準之外,市場當中所有的參與者,如果我要找你的毛病,是對方找,對方找完了以后,如果找出你的矛盾,你罰你的款要給到這些人身上去,最重要的是能把內部的矛盾擺平,如果擺不平,我就把你悄悄做壞事的信息披露當中的東西給披露出去,今天這些貓膩全部是內部暴露出來的,內部一找,問題就出來了,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在一個失誤的角度,不僅是市場的參與者,不僅是其他的市場競爭者,更多是內部生產當中的生產要素和從業者任何一個人都有舉報,舉辦之后把信息披露所有的收益要罰,而且要罰幾倍,罰了這些款也給這些人,我相信信息作假,信息故意扭曲炒作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是不是公司不好了,成為了仙股,就要退市?你在退市之前要對投資者做對價,你不對價,你出不去的,你要完成這個市場當中信息披露的一系列的責任,這個責任不僅是說了錯話,是要擔責任的。這個時候退市不但是說進了市場可退不可退,而是什么樣的邏輯可退不可退。
從初始的投資到出圈化的投資,給他不同的修復,給它不同的成長,除了科學技術之外,社會需要創新,讓創新未來收益權證券化。社會需要誠信,就把誠信在信息披露上,社會還需要每一個人的每一種行為,不僅早期可以資產化,中期可以資本化,未來可以證券化,而證券化基于信息披露制度的邏輯和場景,能夠構建起來,所有人類美好的東西都會像今天的科技一樣,注入到快車道當中,蓬勃發展。
謝謝!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