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夏芳
伴隨著比爾·蓋茨投資的人造肉明星公司BeyondMeat在美國上市,繼“工業大麻”在A股市場大熱后,國內資本市場上又冒出了更為火熱的“人造肉”概念股。
《證券日報》記者通過Choice數據統計顯示,進入5月份以來,A股市場掀起了一波“人造肉”行情。33只“人造肉”概念股中,包括維維股份、登海種業、來伊份、豐樂種業、雙塔食品、金健米業和哈高科等7家公司的股價進入5月份拉出多個漲停板。
這場從大洋彼岸傳遞而來的“人造肉”行情,對于A股相關上市公司來說,利好到底有多大?此輪行情的生命力到底有多長?人造肉能否彌補“非洲豬瘟”疫情帶來的豬肉短缺?這些都是廣大投資者十分關注的焦點問題。
Beyond Meat上市
傳導A股產生巨浪
據了解,人造肉分為兩種,一種被稱為大豆蛋白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實際上是一種對肉類形色和味道進行模仿的豆制品,因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的脂肪,被認為是一種健康的食品;另一種則主要是利用動物干細胞制造出的人造肉,研究人員用糖、氨基酸、油脂、礦物質和多種營養物質“喂養”干細胞,讓它不斷“長大”。
人造肉從概念到研發生產上市,業內一直存在爭議。如今,市場上對于人造肉掀起的關注熱潮無疑是Beyond Meat上市帶來的效應。
5月2日,Beyond Meat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首日的掛牌價格為25美元/股,開盤價為46美元/股,當天股價最高漲到72.95美元/股。在公司股東投資人名單中,比爾·蓋茨、麥當勞前CEO唐納德·湯普森、可口可樂CFO凱茜·沃勒、TwitterCFO耐德·西格爾等都在列。
《證券日報》記者查閱BeyondMeat財報發現,截至2018年12月31日,Beyond Meat實現營業總收入3151.4萬美元,營業成本2425.1萬美元,毛利726.3萬美元,計息稅前利潤為-678.5萬美元,凈利潤為-745.2萬美元。
資本市場上,Beyond Meat上市7個交易日,公司股價在5月8日最高走出85.45美元/股后有所回落。截至5月10日,公司股價報收于66.22美元/股。值得注意的是,A股市場上也掀起了一波“人造肉”概念行情。特別是在5月8日,以哈高科為首的10家“人造肉”概念股漲停,繼“工業大麻”之后再現爆炒行情。
Beyond Meat招股書顯示,其人造肉的主要原料為豌豆蛋白,并強調其人造肉不含大豆。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中國,人造肉的主要消費群體是素食消費者。因此,凡是主營業務中有大豆、豆奶、玉米、小吃的,只要跟“素肉”沾邊的公司都歸類到“人造肉”概念股中。
而《證券日報》記者通過Choice數據統計發現,A股中共有33家公司被納入到“人造肉”概念股。而自五一小長假后,部分“人造肉”概念股漲勢十分兇猛。其中,雙塔食品在5月6日至10日共拉出5個漲停板;哈高科在5月6日至9日均漲停;金健米業從4月30日至5月9日走出5個漲停。
人造肉來補非洲豬瘟缺口?
就在“人造肉”概念股上演漲停行情時,A股市場中的“豬肉股”公司股價開始回落。那么,有了人造肉后,是否意味著可以補缺非洲豬瘟帶來的豬肉缺口、“飛天豬”可以回落到凡間呢?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的素食市場容量不是很大,但整個素食行業在消費升級、大健康意識和知識不斷深化的情況下有了很大的發展。
朱丹蓬表示,目前素食產品基本上以出口為主,就像雙塔食品的市場主要在國外,國內只是一個品類,還沒有形成產業的概念。因此,從整個產業端結合消費端去看,未來五年是人造肉高速發展的一個節點。
也就是說,人造肉在中國市場的消費群體相對較少,而國內企業也沒有將其當做一個產業在做,因此,人造肉對當前的食品產業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對短缺的豬肉市場不會有所改變。
中國肉類協會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有些科研單位和企業在對人造肉進行研究,因為占比很小,不會對天然肉產業產生沖擊。
一位倡導素食的人士對記者表示,人造肉對推動吃素食是好事,但是對于不吃素食的人來說,只是偶爾嘗嘗而已,不會常吃。
對于A股市場上“人造肉”概念股的表現,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A股在投機資金的推動下常常將境外市場的某個熱點拿來大肆炒作,比如之前美國電子煙企業JUUL被萬寶路母公司斥巨資入股,就掀起了A股市場所謂“電子煙”概念股的熱潮,目前因為BeyondMeat的IPO,又開始炒作“人造肉”概念。
事實上,面對股價不斷走出漲停板,不少公司紛紛發布股票價格異動公告,有的則澄清公司主營業務與人造肉不沾邊。
其中,哈高科就曾發布過這樣一則公告:根據“人造肉第一股”BeyondMeat招股說明書,其產品主要原料為豌豆蛋白。而公司目前不種植大豆,也沒有生產基地,豆片原料來自外部采購。
來伊份則在公告中稱,公司大豆蛋白產品有五香味蛋白素肉、香辣味蛋白素肉等,上述產品主要原料為大豆拉絲蛋白、大豆蛋白,該類產品在公司銷售收入中占比很小。公司目前不種植大豆,也沒有生產基地,公司蛋白素肉產品系委托加工。公司不涉及“人造肉”概念,就美國BeyondMeat公司的相關產品和技術,公司目前無人才和技術方面的儲備。
東寶生物亦表示,公司主營高品質明膠和膠原蛋白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沒有生產人造肉。后續公司將會持續關注、跟蹤蛋白質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而在4月30日至5月13日股價走出6個漲停板的豐樂種業,針對公司股價異常波動表示,公司關注到資本市場關于“人造肉”傳聞引發的對涉及豌豆、大豆業務公司股票的關注,為了便于投資者了解,現作如下說明:公司沒有豌豆種子業務,只有大豆種子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A股市場“豬肉股”公司股價自5月份以來開始不斷回落,但在券商分析師看來,這與相關公司股價前期大漲有關,現在的股價回落是一種正常的回調,而非“人造肉”帶來的市場反應。
國盛證券稱,假設人造肉未來能夠替代全球1%的肉食消費,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40億美元。當前行業的主要問題是成本較高,其中以植物蛋白為技術路線的“素肉”產品價格稍高于傳統肉制品,尚可被市場接受,而以生物工程為技術路線的“培育肉”價格高昂,仍不能量產。
另外,在今年4月份,美國漢堡王的人造肉漢堡開始售賣,這也是未來漢堡王擴大這一項目的第一步,一旦過程順利,漢堡王將會在全美7200家連鎖店銷售這款人造肉漢堡。這款全新的人造肉漢堡被稱為“ImpossibleWhopper”,它不但口感上近似于牛肉,就連外觀上也能做到“以假亂真”。
對于漢堡王生產的人造肉漢堡的成本及銷售情況,《證券日報》記者試圖采訪漢堡王中國區相關負責人,但得到的結果是國內目前沒有相關業務,其他資料無法提供。
招商證券研究報告顯示,“人造肉”主題具備主題新、空間大、催化強三大特征,將很有可能成為新強勢主題。國內肉類消費市場巨大,小滲透率即可帶來巨大的市場規模,疊加豬肉供給缺口矛盾和海外企業成功經驗,未來不排除有A股上市公司逐步布局人造肉市場。
通過5月13日A股“人造肉”概念股的表現可見,“人造肉”概念股掀起的上漲行情似乎在回落。33家公司中僅有7家公司股價上漲,豐樂種業和友好集團2家公司漲停,登海種業上漲7.81%,京糧控股上漲4.24%,其他公司當日股價均下跌,其中,哈高科下跌6.86%,東寶生物下跌5.82%。
“‘人造肉’概念股從大漲到大跌,說明A股市場缺乏真正的價值投資,仍然存在投機行為。”沈萌表示。
國際巨頭紛紛布局
通過采訪了解,雖然國內企業有的表示積極關注該市場,但是,目前國內還沒有生產人造肉的企業。不過,人造肉行業不僅受投資人關注,同時,國際大型企業也對人造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參與其中。
公開資料顯示,比爾·蓋茨不僅投資了BeyondMeat,還投資了專門研究利用素食食材制作牛肉餅的公司“不可思議的食物”(ImpossibleFoods)和一家名為“孟菲斯肉類”的公司。
有報道稱,ImpossibleFoods已經啟用新工廠進行大規模生產,每個月能生產超過90萬斤的人造肉,提供給美國1000家餐廳;“孟菲斯肉類”公司的首批產品將在2021年之前正式上市。
除了比爾·蓋茨、李嘉誠和谷歌創始人SergeyBrin也在過去十年里投資多個人造肉企業,食品行業幾大巨頭也不甘寂寞,加入到人造肉行業中。
據了解,今年4月份,雀巢宣布了其在肉類替代品市場的重大舉措,在歐洲推出全新植物基漢堡,同時發布了將在美國生產類似產品的計劃。雀巢植物基漢堡產品IncredibleBurger將以GardenGourmet品牌推出,率先進入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德國、荷蘭、挪威和瑞典市場。
對于進入素食市場,雀巢食品業務負責人WayneEngland表示:這些創新漢堡產品不會影響口味、口感和烹飪體驗。雀巢強調創造美味、正宗的植物性食品,并且相信這種趨勢將會持續下去,因為消費者正在尋求與過去不同的方式來享受和平衡他們的蛋白質攝入量并降低飲食對于環境的負面影響。
另外,雀巢還將在美國以SweetEarth品牌(雀巢美國于2017年收購的位于加州的植物基食品制造商)推出為美國消費者量身定制的植物基漢堡,該產品名為“AwesomeBurger”,雀巢這么做的目的是擴充SweetEarth現有素食漢堡產品生產線。
此外,2017年8月份,農業與食品企業嘉吉也參與了孟菲斯肉(MemphisMeat)的A輪融資。
在業內人士看來,人造肉如果量產能解決部分糧食問題,以及全球變暖、抗生素濫用問題。實驗室培育的人造肉目前成本極高,何時量產,尚未得知。目前以植物為來源的仿造肉和昆蟲食品已經實現商業化運作。
(策劃 夏 芳 )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