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毛藝融)截至2025年4月30日,滬市主板公司完成2024年年報披露。數據顯示,在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有力支撐下,滬主板再次呈現出基礎穩、韌性強的板塊底色。上市公司以積極有為的微觀筆觸,描摹出中國經濟大格局的穩健形制。
多元化外貿格局形成勢起
出口市場呈現多元化格局。2024年,滬市主板公司全年實現海外收入6.09萬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非美出口占比超八成,同比呈現上升趨勢,東盟、非洲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成為重要出口目的地。三一重工產品銷售覆蓋150多個國家與地區,非洲區域業績同比增長44%;上汽集團在東盟地區的銷量達13萬輛,同比增長30%,其中新能源車占比達43%;中國中車國際業務新簽訂單約472億元,實現海灣阿拉伯地區高端市場重大突破;蘇美達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進出口總額達56億美元;八大建筑央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重點布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項目主要集中在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區域,合計新簽海外訂單1.87萬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5%。
出口含“新”量更足。高端裝備、集成電路、智能家電、電動汽車等高科技屬性產品加速出海,帶動電子、汽車、家用電器、機械設備等行業海外收入增長分別達15%、10%、9%、7%。東方電纜持續開拓國際海纜市場,交付首個歐洲海上風電超高壓海纜;兆易創新NOR Flash存儲產品持續全球領先,32位通用MCU等產品矩陣不斷完善,出貨量創出歷史新高;海爾智家堅持高端創牌戰略,亞洲、北美、澳洲大家電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同時,受益于跨境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模式興起,一批新銳國貨暢銷海外,帶動輕工制造、商貿零售、食品飲料等行業海外業務收入增長。小商品城全年跨境清算資金超40億美元,建立覆蓋多個新興市場的全球貿易網絡;顧家家居深耕自主品牌出海,跨境電商銷售額逐年增長,沙發品類全球銷量第一。
并購六條推動案例漸次落地
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末,滬市主板公司新增并購交易超1500家次,交易金額超1.4萬億元,活躍度持續提升。其中非重大交易新增披露超1400家次,交易金額超1萬億元;重大重組方案新增披露量同比增長68%,合計交易金額超4100億元,同比增長370%。
標志性、創新型案例漸次落地。吸并交易方興未艾,國泰君安吸并海通證券、中國船舶擬吸并中國重工,交易規模均超千億元;湘財股份擬吸并大智慧為近年來首單非同控下民營上市公司間吸收合并。私有化方式收購上市公司不斷涌現,如瀚藍環境收購港股上市公司粵豐環保,新奧股份擬發行H股私有化港股公司新奧能源。
收購優質未盈利資產破冰,如海天股份收購非盈利的賀利氏光伏銀漿業務。支付工具更加豐富,中國動力擬發行定向可轉債并購柴油機動力資產。產業鏈并購提升規模效應,深挖主業護城河。產業并購及股東注資仍是并購交易的核心邏輯,占比近七成。
傳統行業通過資產重組進行產業整合、提升集中度,如華電集團向華電國際注入多項發電資產,提升公司控股裝機規模及市場競爭力;恒豐紙業擬購買錦豐紙業,增加卷煙紙產能并形成地域互補。新興行業開展并購完善產業鏈布局、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如兆易創新收購模擬芯片企業蘇州賽芯控股權,擴充模擬產品品類,提升技術和團隊儲備;梅花生物收購協和發酵相關資產,獲取氨基酸發酵菌種及相關專利,提升發酵和精制能力。
提質增效激發主體責任
2024年以來,滬市主板已有946家公司披露“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占比近六成,上證50、180指數公司覆蓋率超九成。已披露行動方案的公司中,近九成公司2024年實現盈利,近五成公司實現業績增長,實體企業凈資產收益率7.63%,總資產周轉率0.70次,均優于市場整體水平,印證“提質增效”落地見效。分紅規模再創新高,一年多次分紅成為新亮點。
2024年,滬市主板共1259家公司宣告現金分紅,占盈利公司的比例達93%;分紅總額達1.77萬億元,同比增長6%,整體分紅比例達39%,同比提升0.83個百分點,股息率3.6%。其中,1041家公司分紅比例超30%、447家分紅比例超50%,90家股息率超5%。
分紅穩定性不斷增強,1038家公司連續三年實施分紅,占比達61%,701家連續三年分紅比例超30%,172家連續三年股息率為3%以上。一年多次分紅成為新趨勢,全年共366家公司實施中期分紅,分紅金額達5749億元,同比分別增加3.4倍、1.9倍,春節前派息金額超2800億元,140余家公司已將2025年中期分紅計劃“提上日程”。
回購增持實現翻番,專項貸款引導支持成效顯著。2024年,滬市主板公司新增披露回購計劃400家次、重要股東增持計劃380家次,同比均實現翻番;擬回購、增持金額上限分別達843億元、537億元,同比增長近七成、超八成;82家公司同時披露回購、增持方案,打出穩市“組合拳”。
2025年以來,回購增持計劃規模再添780億元,涉及公司220余家。回購增持專項貸款引導支持成效顯著。自2024年9月創設以來,滬市主板披露利用專項貸款進行回購增持公告205家次,貸款總額超520億元。中國石化、中遠海能等11家央企發揮帶頭作用,首批獲得貸款額度共計60億元;民營企業積極響應,海爾智家、三安光電等均獲得超10億元貸款支持。
ESG評級進步明顯
2024年,滬市主板共1068家公司單獨披露ESG相關報告,披露率約63%,同比提高6個百分點,披露率再創新高,自愿披露的公司增長至861家,837家公司連續三年以上披露ESG相關報告。同時,滬市主板公司在全球ESG評級排名中進步明顯。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滬市主板共306家公司被納入MSCIESG評級,其中90家公司在最新一次評級中獲得等級提升,9家公司評級“跳升”2-3個等級,8家公司評級獲得AAA級,處于全球領先水平。連續兩年納入MSCI評級的296家公司中,A等級以上公司數量由37家增長至49家。
ESG理念引領下,滬市主板公司多路徑踐行社會責任。穩就業方面,近三年員工總數整體平穩,平均每家公司提供近萬個就業崗位,以GDP占比測算,預計間接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4億人,占全國就業人口比重近三成。
保民生方面,50余家農林牧漁、農化制品企業,50余家煤炭、石油、天然氣開采煉化企業,70余家電力、燃氣公司全力穩產保供,共同筑牢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的底線根基。節能環保方面,報告期內環境保護相關資金投入合計超1800億元,1300余家公司采取減碳措施,全年二氧化碳排放當量減少11.4億噸。鄉村振興方面,830余家公司通過資金幫扶、消費幫扶、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等舉措推動鄉村改革發展。
指數化投資引流長期資金
以ETF為代表的指數化投資再上臺階。2024年滬市ETF凈流入近8400億元,其中寬基ETF凈流入近7000億元。滬市ETF參與賬戶數近1000萬戶,ETF規模達2.7萬億元,其中股票ETF規模2.1萬億元,較2023年底分別增長73%、96%。
交投活躍度方面,滬市ETF成交額居亞洲第1位,2024年整體成交金額近30萬億元,日均成交額1357億元,較2023年增長52%;股票ETF成交額達11萬億元,寬基ETF占其比重超六成。產品布局方面,債券ETF持續擴容,同時推出央企ETF、紅利ETF、綠色主題ETF等多品類產品。
國際資本更加踴躍參與中國投資市場。2024年,703家滬市主板公司獲外資增持,增持金額達3893億元。以滬股通、QFII、RQFII為代表的外資持倉規模較上年增加10%,非美資持股占比近八成,同比增長11%。
從外資持倉偏好來看,主要集中在銀行、食品飲料、非銀金融、公用事業、電力設備等行業;交運設備、國防軍工、汽車等行業持倉金額增速居前。
多元退出渠道更加暢通
常態化退市機制持續鞏固。2025年以來,滬市主板共19家公司觸及或實施各類退市。其中,12家公司強制退市,這些公司中,5家觸及交易類退市,4家公司觸及財務類退市,3家公司涉及重大違法退市。此外,31家公司年報披露后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多元退出渠道不斷拓寬。
主動退市、吸收合并、出清式資產置換等方式成為退市的重要渠道。年初至今,2家公司實施主動退市,2家公司完成或者啟動吸收合并,3家公司正在推進出清式資產置換。主動退市等多元退出占全部退市的比例達到37%。
另外,5家公司通過破產重整減輕財務負擔,改善經營狀況。風險化解成果落地。部分滬市主板風險警示公司在2024年內積極采取改善主業經營、并購重組、重整化債等有效措施提質增效,階段性實現了風險化解。2024年年報披露后,11家公司預計符合“摘星”“摘帽”條件,依規提出撤銷退市或其他風險警示的申請。目前,已有6家公司完成摘星摘帽工作。
(編輯 喬川川)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