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近日,深交所網站信息顯示,新巨豐審核狀態變更為“已問詢”,公司擬募資5.4億元用于擴產、研發中心建設和補充現金流。
資料顯示,新巨豐成立于2007年10月,2016年12月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生產液體食品無菌包裝材料的企業,是向全球乳制品及非碳酸軟飲料企業提供液體食品無菌包裝材料的綜合供應商。
實際上,一直以來,我國的無菌包裝行業都呈現出明顯的外資壟斷特征。
數據顯示,2019年,利樂、SIG集團、紛美包裝三大外資企業合計國內銷售金額在國內紙質無菌包裝市場所占份額高達76.3%,進口替代已是大勢所趨。
業內認為,無菌包裝市場前景廣闊,我國本土無菌包裝企業已經取得了較大進步,未來將加速實現國產替代。
本土包裝企業需加速崛起
說到無菌包裝,就不得不提到利樂公司,無菌包裝最早在1950年代由利樂發明并首先在乳制品行業獲得廣泛使用。972年,利樂正式進軍中國市場。憑借著灌裝機與包裝材料捆綁銷售的策略,利樂在中國無菌包裝市場的占有率一度高達95%。
近年來,雖然SIG、紛美等沖擊者的不斷入局使得利樂的市場份額有所下滑,但其在包材領域的霸主地位仍然難以撼動。益普索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利樂在中國市場的無菌包裝銷售金額占中國無菌包裝市場銷售金額的比例約為53.5%,銷售數量占比約為50.6%。
除了利樂之外,國內的無菌包裝市場還有兩大外資巨頭,也就是SIG集團和紛美包裝。
數據顯示,2019年,SIG集團在中國市場的無菌包裝銷售金額占中國無菌包裝市場銷售金額約為11.5%,銷售數量占比約為10.3%;紛美中國市場方面,2019年紛美在國內無菌包裝市場銷售金額占比約為11.3%。
壟斷對我國企業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容小覷。
以利樂為例,國內液態奶企業從灌裝機到紙質無菌包裝產品均高度依賴利樂公司,因此在合作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而作為強勢的另一方,自入華以來,利樂也一直因其“壟斷”地位而為人詬病,搭售包裝材料、實施差別待遇等事件也屢次被曝光。
也正因如此,本土品牌的崛起才顯得更為重要。
近年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商務部等部委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支持無菌包裝行業的發展。
《關于加快我國包裝產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為例,2016年12月,工信部聯合商務部發布了《關于加快我國包裝產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以下目標,“包裝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5萬億元,形成15家以上年產值超過50億元的企業或集團,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大幅增加;積極培育包裝產業特色突出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知名品牌”。除此之外,《反壟斷法》及限塑令的出臺、《食品安全法》的修訂等也均推動了我國無菌包裝行業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我國本土的無菌包裝行業企業取得了較大進步,開始出現有實力的無菌包裝民族品牌,例如新巨豐、碧海、普麗盛等。
以新巨豐為例,多年以來,其憑借著先進的技術水平、穩定的產品質量、較高的性價比及良好的售后服務,公司在無菌包裝的市場份額逐年提升。根據其最新披露的IPO招股說明書,新巨豐2019年的營收已達9.35億元,在國內無菌包裝銷售量市場份額占比高達9.2%,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無菌包裝上千億元市場空間亟待開拓
近年來,全球無菌包裝市場銷售量持續穩定增長。根據ConvergedMarkets發布的報告,無菌包裝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7年的399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768億美元,從2018年到202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8.5%。
而在中國市場上,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開始更多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液態奶和非碳酸軟飲料越來越受歡迎,作為無菌包裝的兩大下游行業,消費者對液態奶和非碳酸軟飲料的需求將成為無菌包裝行業發展的主要有利因素之一。
具體來看,液態奶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乳制品銷量為1,931萬噸;2019年,中國乳制品銷量為2,711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5%。但即便如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量仍不到美國和歐盟的一半。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量(牛奶當量)僅為41千克,而美國、歐盟、日本人均乳制品消費量(牛奶當量)分別為103千克、91千克、69千克。若液態奶市場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無菌包裝市場規模將繼續擴大,如達到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預計中國市場市場需求量將會超過2000億包。
非碳酸飲料方面,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軟飲料產量為9983.8萬噸;到2020年,全國軟飲料產量為16347.3萬噸,較2010年增長63.74%,隨著軟飲料市場規模增長與消費者對非碳酸軟飲料的青睞,預計未來非碳酸軟飲料需求將進一步增長,無菌包裝市場規模也將隨之增長。
業內人士表示,除了液態奶和非碳酸飲料之外,隨著無菌包裝技術成熟及應用推廣,無菌包裝還逐漸在生物技術、紅酒、白酒、礦泉水、調味品、化妝品等多個不同的行業領域得到應用,可以預見的是,在進口替代趨勢之下,本土企業未來的市場將會更為可觀。
(編輯 張偉)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