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23日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按照市場化原則支持氫能創新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符合條件的氫能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等注冊上市融資。
受此利好提振,今日氫能概念股盤中強勢拉升。截至發稿,恒光股份“20cm”漲停,昇輝科技大漲超19%,恒華科技、致遠新能、億華通均漲逾10%,蘭石重裝、華電重工、雪人股份、粵水電、浙江新能、京城股份等逾10股漲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長、能源政策研究所負責人景春梅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規劃》有五大亮點:
一是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二是突出綠氫發展方向,鼓勵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氫;三是強調創新引領,自立自強,系統構建支撐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體系;四是強調安全為先,強化氫能全產業鏈重大風險的預防和管控;五是鼓勵多元示范,但也要穩慎應用,逐步拓展在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應用,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擁而上。
北京氫璞創能公司董事長歐陽洵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規劃》的出臺給了氫能領域的資本“定心丸”,明確氫能上升到國家能源戰略地位。其中,《規劃》中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的預期目標,預計會促進燃料電池車輛超預期發展,2025年可能會達到10萬輛。
不過,對于氫能產業的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在3月2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嚴禁以建設氫能項目名義“跑馬圈地”,嚴禁在氫能產業規劃制定、投資規模、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相互攀比。
三大戰略定位氫能萬億產業“望春”
當天,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全方位解讀《規劃》。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氫能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
《規劃》明確氫能的上述3個戰略定位。王翔在發布會上強調指出,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的出臺,戰略定位明確,這將促進氫能產業加快發展。”景春梅說。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7億噸,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目前雖然我國現有氫氣供應體系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全球第一,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這也是《規劃》明確鼓勵支持的方向。”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劉亞芳說,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鼓勵在風光水電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相信未來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會不斷提升。
王翔指出,氫能與電能類似,長遠看,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體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一方面,氫能能量密度高、儲存方式簡單,是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的理想選擇,通過“風光氫儲”一體化融合發展,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消納提供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隨著燃料電池等氫能利用技術開發成熟,氫能-熱能-電能將實現靈活轉化、耦合發展。
到2025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
《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非常明確,這非常有利于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氫能產業仍然處于發展初期,面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后等諸多挑戰,需加強頂層設計,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王翔說。
《規劃》提出,到202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氫能產業發展制度政策環境,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氫能示范應用取得明顯成效,清潔能源制氫及氫能儲運技術取得較大進展,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噸/年至20萬噸/年,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噸/年至200萬噸/年。
再經過5年的發展,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產業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到2035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對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支持符合條件的氫能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等注冊上市融資
“氫能產業發展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為推動各項目標和重點任務順利完成,《規劃》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王翔說,包括聚焦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大問題,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形成“1+N”政策體系,推動各項規劃任務貫徹落實。
《規劃》提出,結合資源稟賦特點和產業布局,因地制宜選擇制氫技術路線,逐步推動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氫體系。在焦化、氯堿、丙烷脫氫等行業集聚地區,優先利用工業副產氫,鼓勵就近消納,降低工業副產氫供給成本。在風光水電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逐步擴大示范規模,探索季節性儲能和電網調峰。推進固體氧化物電解池制氫、光解水制氫、海水制氫、核能高溫制氫等技術研發。探索在氫能應用規模較大的地區設立制氫基地。
“《規劃》還提出,發揮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作用,支持氫能相關產業發展。”王翔說,將加強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性原則支持氫能產業發展,運用科技化手段為優質企業提供精準化、差異化金融服務;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按照市場化原則支持氫能創新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符合條件的氫能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等注冊上市融資。
“基礎設施建設是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王翔表示,將加強統籌謀劃,推進國內氫能基礎設施建設,為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多家產業鏈上市公司火速回應
上汽集團:鼓勵發展制氫儲氫是這次規劃的亮點
“鼓勵發展制氫儲氫是這次規劃的亮點,是重大利好。”作為國內最早發展氫能乘用車的上市公司,上汽集團有關人士3月23日對上證報記者坦言。
上述人士表示,和氫燃料重卡發展相比,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目前還沒能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的重要障礙之一就是制氫儲氫等配套建設的不足。以上海為例,目前只有嘉定郊野公園等少量加氫點,遠不能滿足氫能汽車普及的需要,需要中石化等各方面未來加強投入和建設。
“氫能車的普及需要從購置成本、使用成本、使用場景等多方面進行改善,才能和燃油車以及純電車競爭。”上述人士補充道。
新的《規劃》提出,要結合資源稟賦特點和產業布局,因地制宜選擇制氫技術路線,逐步推動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氫體系。推進固體氧化物電解池制氫、光解水制氫、海水制氫、核能高溫制氫等技術研發。探索在氫能應用規模較大的地區設立制氫基地。
漢馬科技:公司已有氫燃料電池車相關規劃
“公司有氫燃料電池車的規劃,但還未實現銷售。”漢馬科技董秘李峰3月23日對上證報記者介紹說,漢馬科技是國內較早進入新能源重卡領域的企業之一,公司目前擁有純電動、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全產業鏈系列產品。“但是氫燃料電池產品的推出要看市場需求情況,目前相對單價還比較高,市場接受程度不高。”
漢馬科技前總經理、吉利商用車首席科學家劉漢如表示,氫燃料電池重卡可以很好地解決長途運輸的需求,并且隨著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和環保要求升級,氫燃料電池重卡憑借零排放、無污染的優勢,在未來將擁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劉漢如還表示,除了氫燃料電池,適用于重卡車輛的氫氣內燃機技術路線也值得重視,通過改裝傳統內燃機,燃燒氫氣,不產生二氧化碳排放,是快速可靠的減排技術方案,值得發展推廣。
劉漢如建議,可以對照目前對氫燃料電池的支持政策,給予氫氣內燃機與氫燃料電池相同的支持,比如相同的新能源積分政策。
海馬汽車:將長期深耕氫能汽車
和上汽集團不同,作為海南省唯一一家車企,海馬汽車此前在研發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的同時,也開始嘗試在海南島建設光伏制氫及高壓加氫一體站,首座一體站已于2021年12月在海口落成。
海馬汽車在海南海口新建的加氫站
海馬汽車董秘劉銳3月23日對上證報記者表示,“深耕氫能汽車”是海馬汽車長期堅持的戰略方向。同時,海馬汽車認為氫能汽車產業的落地,除技術方面創新,更離不開適宜的場景打造,須因地制宜、循序推進。基于此,為踐行國家“雙碳”戰略,立足海南自貿港資源稟賦與場景優勢,海馬汽車將聯合戰略合作伙伴,共同在海南自貿港推進、打造“全產業鏈零碳排放綠色汽車生態體”項目,包括上游綠色能源供應、中游綠色新能源汽車、下游綠色出行等三方面內容。
億華通:大功率自主燃料電池運營里程超2700萬公里
上證報記者從億華通了解到,作為“促進中國燃料電池汽車(FCV)商業化發展”項目重要承擔方,公司持續突破核心技術瓶頸,不斷推陳出新,新一代大功率自主燃料電池系列產品功率提升至240kW,可適配涵蓋公交、團體、中重卡等在內的所有陸路交通車型。截至項目終期,歸屬項目內車型已在北京、張家口、鄭州等市累計推廣超過800臺,運營里程2700多萬公里。
搭載億華通動力系統的燃料電池車
此外,在上述示范城市,億華通還積極聯合當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不斷拓展與完善氫能生態建設。尤其是借助2022年張家口冬奧契機,聯合中石油、中石化、國電投、北汽福田、北京公交、中船重工718所、張家口交投等企業,打造中國首個可再生能源與燃料電池發展綠色耦合生態、冬奧會氫能示范城,以及日趨完善的京津冀氫能生態圈。
未勢新能源:2022年有兩輪融資計劃
作為國內氫燃料電池重要研發公司之一,未勢新能源在工業和信息化部2022年3月發布的使用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的氫燃料配套企業產品數量排名位列第二。
未勢新能源有關負責人3月23日對上證報記者表示,新的《規劃》不僅對整個氫能行業是利好,對于未勢新能源這樣的核心部件配套公司發展而言也是實質性利好,未勢新能源2022年有兩輪融資計劃,希望未來通過上市進一步提升公司研發實力,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