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喬宇 見習記者 彭衍菘
日前,《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銀河證券認為,這標志著我國數字經濟新基建建設不斷夯實。
業內認為,新基建領域相關技術呈現出規模化、國產化的趨勢,在AI、大數據等相關板塊,隨著央企國企的加入部署,以及大模型技術開源共享,有利于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大發展,與經濟社會更緊密融合。
保障數據安全
掘金新基建時代
《規劃》指出,要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其中之一就是“構筑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面臨著關鍵技術受限、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現在通過數字化創新等方式來轉變不利局面,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數據安全是數字產業發展的底線與核心。商務部研究院電商所副研究員洪勇表示,在產業發展的同時,需要筑牢數字安全屏障,這是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公民權益和企業利益的必要手段。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進一步補充道,“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需要設置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必要的網絡、數據安全防護以及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等。”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新基建是信息時代關乎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基石,從全局來看,AI、大數據等數字領域離不開上市公司的深度參與。
近年來,隨著多家上市公司積極布局AI、算力、大數據等新基建領域,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展開深入合作,其中不少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2018年,中國電信首個AI實驗室成立,并與中科視拓聯合建立燈塔AI能力開放平臺,上線“DTaas深度學習訓練服務”。到今年2月17日,中國電信已全面布局大模型技術研發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包括業內首個十億參數量級城市治理領域的大模型等,并積極關注產業版“ChatGPT”。
2月24日,中科曙光在官微中表示,目前,公司布局的“全國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可幫助用戶完成AI大模型訓練等復雜計算任務,并已接入全國上百座計算中心算力資源。
此外,一些成熟合作項目也在不斷涌現,例如,2月28日,智源聯合中國電子云建立大模型國產算力云平臺開放實驗室,探索國產CPU的大模型適配部署,促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基于新基建多種技術,上市產品也在自研水平的提升換代中不斷豐富。
2月23日,天地在線公告,正式發布元宇宙虛擬數字商業綜合體“無限盒子”,該產品是公司基于5G、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自研開發的沉浸式虛擬數字商業綜合體,可支持PC、移動、VR等多終端接入使用。
上市公司領旗新基建
開啟業績增量想象空間
新基建主要包括三大環節,一是信息基礎建設如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使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促進傳統基建的轉型升級;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用于支撐科學研究、新興技術開發等。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新基建中,上市公司主要扮演產業資源整合創新與項目監管的角色。
當下,新基建領域多種技術在國產化道路上到了邁上新臺階的關鍵點。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翁梓馳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國產化水平正從可供性向可用性轉化,其中,AIGC和ChatGPT相關產品可提供許多準確性和專業性內容,正在被廣泛使用。
在新基建國產化節點中,上市公司為產業鏈添磚加瓦需要軟實力與硬實力相結合。陳靂認為,硬實力代表企業技術的發展程度與未來規劃,要將科技與資本市場連接起來,形成良性循環,提升技術壁壘;軟實力則代表人才資源,新技術需要強大的人才團隊研發,留住優秀人才,提高人才利用率也是科技上市公司當下需要考慮的公司發展重要因素。
未來,在新基建的布局與建設中,上市公司應該如何承擔起數字中國建設的重任?
翁梓馳表示,上市公司需要更多承擔數字基建工程,構建一體化數字化平臺,提高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率,全流程數據貫通,為更多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賦能;同時應立足自身優勢,開放數字化資源和增強能力,建立數字壁壘。
隨著AI、算力、大數據等新基建業務興起,未來還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空間。西南證券報告顯示,2023年新基建投資或達2.6萬億元至3萬億元,到2025年累計投資規模有望達到20萬億元。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大模型技術開源,AI、算力、大數據等新基建業務的發展,并同步構建起智能新消費體系,讓“新基建”與“新消費”互為動力,有助于加快構建智能消費新體系和提升居民新的消費模式。
(編輯 才山丹)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