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雨瑤
汽車“價格戰”正酣,摩托車市場“價格戰”也悄然而起。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摩托車終端店了解到,除部分新款車型外,多數車型有降價或優惠活動,這其中既有進口品牌也有國產品牌。
摩托車“價格戰”因何而起?整個摩托車產業又將迎來怎樣的變局?
摩托車市場上演“價格戰”
9月11日,記者來到春風動力北京總代理店,雖未打出降價或優惠的活動標志,但記者從門店銷售人員口中得知,店內的老款車型均有優惠。
該銷售人員告訴記者,2023款新車基本沒優惠,是因為新款車本身定價已經很低,再降價或優惠的話,就沒有多少利潤空間了。
“店內好多售價20萬元/輛以上的車型都在降價。”一家本田摩托車店店主告訴記者,降歸降,但整體而言本田摩托車的降價幅度并不大。
今年以來,摩托車品牌輪番上演價格優惠活動。例如,8月末,無極發布“史前大降價+買貴補差價”活動,相關車型降價幅度在3000元/輛至6000元/輛,此外,老用戶還享受不同程度的購車券。
線下降價氛圍濃厚的同時,摩托車市場“價格戰”也在線上電商平臺同步上演。記者在某電商平臺看到,“宗申摩托車官方旗艦店”已打出“94折購車”的福利,據介紹,部分車型最多可省6000元。
摩托車愛好者對降價尤為敏感。有“摩托迷”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去年我想買的一款復古巡航車一直沒貨,當時需要加價2000元才有現貨,沒想到今年價格直線下滑,店鋪銷售人員說現在不缺車,還能在原價基礎上減4000元左右。”
“今年不管是進口品牌還是國產品牌,降價幅度都很大。”一家摩托車企業工作人員向記者感慨,當前摩托車市場終端需求不足,主機廠供給增加,進口品牌一降價,國產品牌也開始跟著降價。
中國摩托車商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摩托車產銷分別為1163.73萬輛和1128.52萬輛,同比下降8.56%和11.95%。其中,二輪摩托車產銷1029.96萬輛和994.15萬輛,同比下降9.81%和13.5%;大排量休閑娛樂摩托車產銷30.18萬輛和31.05萬輛,同比下降4.16%和3.3%。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摩托車企業上演“價格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市場競爭激烈,摩托車品牌繁多,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采取降價措施,以吸引消費者;其次,摩托車行業的需求相對較低,市場飽和度較高,企業為了刺激銷售不得不降價;最后,新能源摩托車等新興市場的出現,也對傳統摩托車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競爭壓力。
大排量具備增長潛力
“價格戰”帶給大家的感受不一。
“降價與否對我來說,沒有什么影響。”有消費者告訴記者,摩托車非必需品,對不需要的人來說降價多少都無所謂,而對于一些摩托車愛好者來說,可能價格再貴也會買。
“摩托車產品價格下降之后,購買門檻降低,可能會有更多人愿意購買,這有助于市場繁榮。”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價格戰”背景下,摩托車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企業需要降低成本或開發新產品來彌補利潤減少的情況。
對摩托車產業來說,“價格戰”將加快市場優勝劣汰。“‘價格戰’可能導致市場集中度增加,一些較小的企業因無法承受價格競爭的壓力而退出市場,為優勢產品留下生存空間。”上述業內人士補充道。
當前,摩托車市場聚集了眾多國內外品牌,既有本田、雅馬哈、川崎、寶馬等國外老牌摩托車品牌,也有以宗申、隆鑫、錢江、春風動力等為主的國產知名品牌,競爭日益激烈。
“未來競爭趨勢可能會有所改變。”上述業內人士說,“對于摩托車行業來說,除了價格競爭外,技術創新和產品差異化也將成為日后競爭的重點。企業需要通過研發和推出具有獨特特點的新產品來吸引消費者。”
隨著消費升級,當前摩托車從“工具車市場”向“玩樂車市場”轉型已成為趨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摩托車行業雖面臨復雜嚴峻的形勢,但大排量休閑娛樂摩托車(排量250CC以上,不含250CC)產銷分別同比增長2.19%和1.66%。從滲透率來看,250CC以上摩托車滲透率僅占摩托車總量的2.66%,隨著摩托車由代步工具向中大排量娛樂車型轉變,大排量摩托車市場仍然具有較高增長潛力。
當下,電動摩托車成為更多人的出行選擇。尤其是在城市交通日益擁堵的背景下,電動摩托車憑借其高效、環保、經濟等方面的優勢受到了廣大上班族的青睞。此外,新國標帶來的行業巨變,標志著行業進入強監管、高質量發展階段,長期來看,電動摩托車市場增長空間廣闊。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摩托車市場有望繼續擴大,企業也需要關注和角逐這一新興市場。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從長遠來看,‘雙碳’背景下,燃油摩托車將逐步被技術更強的電動摩托車取代。”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