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林艷
見習記者 張美娜
日前,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8部門聯合印發實施《四川省腦機接口及人機交互產業攻堅突破行動計劃(2025—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產業鏈關鍵環節取得重點突破,產業生態基本構建,建成一批產業發展集聚區。引育產業鏈骨干企業,同步推進侵入式、非侵入式兩種腦機接口技術路徑,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的研發及醫療器械注冊,加快實施省內首例侵入式腦機接口手術,開放醫療健康場景,實現年服務醫療患者超5萬人次。
“上述《行動計劃》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通過真實場景驗證技術可行性,加速技術迭代與標準制定,為全國產業探索提供示范。”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利好政策不斷
腦機接口是一種融合了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多種學科的復合技術,可以直接讀取大腦的神經信號來實現人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通信。根據信號采集和輸出方式不同,腦機接口技術可分為侵入、半侵入和非侵入。
今年以來,相關利好政策不斷落地,我國腦機接口技術步入快速發展之路。
國家層面,3月份,國家藥監局發布《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首次為腦機接口技術建立了專項收費標準體系,涵蓋82項主項、24項加收項和8項擴展項。
地方層面,1月份,北京、上海分別印發了《加快北京市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3月31日,湖北省醫保局發布全國首個腦機接口醫療服務價格。
政策密集出臺,有望推動“技術研發-臨床轉化-產業應用”的全鏈條催化。郭濤表示,醫療場景的合規開放,比如手術準入、服務定價,將打通腦機接口領域商業閉環,促使企業從“實驗室創新”轉向“可持續盈利”,同時倒逼產業鏈補強核心部件(如芯片、算法)的自主化能力。
目前我國腦機接口技術處于臨床轉化關鍵期。非侵入式技術(如BCI頭盔)已實現初步商用,但局限于簡單的康復訓練;侵入式技術仍面臨生物相容性、信號解碼精度等難題,尚處臨床試驗階段。“整體來看,我國腦機接口技術的基礎研究與國際差距較小,但工程化能力不足,核心傳感器、高通量數據處理算法依賴進口。當前亟須突破科研樣品到量產產品的鴻溝,建立符合醫療器械標準的質控體系。”郭濤說。
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近期發布的《2025年腦機接口產業藍皮書》,預計2028年,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突破60億美元,五年復合年增長率25.22%。
上市公司加大研發投入
當前,多家上市公司都在加大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并不斷探索這一技術在醫療健康、娛樂等領域的應用。
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近期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自主研發的腦機接口系列包含多款不同規格、不同配置的無線腦電采集系統,采用多通道無線腦電采集技術,基本能夠覆蓋康復領域的相關應用場景。例如,可以提供部分情緒類、疲勞、專注力、冥想、暈眩等評估監測,和運動康復類設備如上下肢機器人等進行對接以及應用在腦疾病、腦科研方面,和神經閉環調控、精神評估類產品對接。
北京誠益通控制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益通”)已經確立了“侵入式與非侵入式”雙軌并行的戰略布局。誠益通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非侵入式領域,公司于嚴肅醫療賽道率先取得突破,在去年7月份發布了3款融合腦機接口技術的康復設備樣機,目前在籌備注冊申報,后續將持續升級現有康復設備。“面向消費市場,公司首款C端產品樣機已經于今年4月份推出,后續會基于市場需求不斷優化并推出更多產品。”上述負責人說。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腦機接口技術涉及多學科交叉,技術復雜度高,企業在研發過程中需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且面臨技術突破的不確定性。”
朱克力進一步表示,腦機接口技術研發和生產成本高昂,市場接受度存在不確定性,企業在布局時需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創新。此外,政策與監管風險也不容小覷。隨著腦機接口技術快速發展,相關政策和監管框架需不斷完善,企業需密切關注政策動態,確保合規經營。
23:46 | 南京化纖重大資產重組草案出爐 主... |
23:46 | 杰克股份:全力推進智能高端產品研... |
23:46 | 風范股份錨定海外市場 多元化布局... |
23:46 | 閏土股份穩固業務基本盤 不斷強化... |
23:46 | 政策持續落地企業加碼研發 腦機接... |
23:46 | 推進國際化戰略 沃爾核材擬赴港上... |
23:46 | 小羽毛撬動大市場:羽毛球產業如何... |
23:46 | 打好“三張牌” 促羽毛球產業健康... |
23:46 | 房企債務處置進程提速 行業邁向發... |
23:46 | 佰仁醫療董事長金磊:堅持原研創新... |
23:40 | 一季度41家財險公司車均保費環比下... |
23:40 | 多家金融機構落實監管要求披露助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