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要改變現有分業監管導致的監管套利,強化不同監管部門的協同,在允許創新的基礎上進行穿透式監管
■本報記者 蘇詩鈺
近日,銀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銀行業風險防控的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影子銀行”。
上海財經大學銀行系教授曹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影子銀行”的本質是“資金池”業務,“資金池”具有內在的脆弱性,“影子銀行”業務容易因為外部沖擊而產生系統性的流動性問題,而且流動性沖擊具有傳染性而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影響。另外,“影子銀行”業務具有監管套利的性質,為了降低或者回避資本充足等監管要求的成本,在金融機構之間競爭的驅動下,金融機構有激勵從事“影子銀行”的業務。而監管套利的本質導致了“影子銀行”業務缺乏實質性的約束,規模的快速擴張使得風險容易在“影子銀行”業務中積聚。
曹嘯表示,“影子銀行”業務是近年來金融創新的主要載體,但創新產品背后的風險分布不清楚,快速創新使得產品交易結構日趨復雜,原有的監管和風險控制手段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影子銀行”業務不僅使得金融機構的競爭加劇,而且日趨復雜的交易結構、監管套利的本質都放大了金融機構在治理結構上的缺陷,金融機構容易過度追求收益而忽視未來的風險,把自身和投資者陷于過度承擔風險的境況。
“隨著相關業務規模不斷擴張,低質量項目越來越多地進入‘資產池’,最終在某一個時點因為某一個資產的違約,導致整個市場崩潰。”曹嘯表示。
有關專家表示,部分“影子銀行”體系涉及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等多個行業,橫跨貨幣、信貸、資本、保險、理財等多個金融市場,使得金融機構之間和金融體系內部的內在關聯性和風險傳染性呈幾何式增長。一旦“影子銀行”出現較大風險,可能通過貨幣市場、信用市場迅速傳染至銀行部門和實體經濟,進而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談及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曹嘯表示,對“影子銀行”業務加強監管,存在允許創新和容忍風險之間的權衡問題。目前來看,近期我國對資管領域采取的監管措施是在限制各種“影子銀行”業務,這在控制風險的同時,也會約束創新。
曹嘯告訴記者,從微觀審慎監管角度來說,加強對“影子銀行”業務的監管,要健全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強化創新型產品的信息披露,加強創新型產品的壓力測試要求。從宏觀審慎監管角度來講,要改變現有的分業監管導致的監管套利的扭曲,強化不同監管部門的協同,在允許創新的基礎上,進行穿透式監管,把握“影子銀行”業務的風險本質,對“影子銀行”業務的規模進行控制,把金融體系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監管,檢測系統性風險的市場指標,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爆發。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23:48 | 記者觀察 | 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 |
23:48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績單”出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