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隨著A股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度報告的陸續披露,一份份經營“成績單”逐步呈現于市場眼前的同時,上市公司以真金白銀回饋股東的姿態也尤為亮眼。
以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以下簡稱“深市”)為例,數據顯示,截至7月30日,深市已有14家公司發布中期利潤分配方案,分紅金額總計102.51億元。其中8家公司為首次實施中期分紅。
在常規年度分紅外,深市上市公司常態化回報投資者意識不斷增強,主動提高分紅頻次,實施中期分紅,也彰顯了對全年經營情況持續穩定的自信和對行業領域發展前景的積極預期。深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引導上市公司做好全年分紅規劃,多措并舉推動一年多次分紅。
龍頭公司“帶頭”分紅
在深市中期分紅的版圖中,行業龍頭企業正以“領頭雁”的姿態釋放強勁信號。這種“以大帶小”的分紅格局,既彰顯了龍頭企業在盈利穩定性上的絕對優勢,也為全市場樹立了“盈利即回報”的示范標桿,成為維系投資者信心的重要支柱。
例如,7月30日,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5半年報顯示,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分紅10.07元(含稅),合計分紅金額達45.73億元,通過增加分紅頻次方式進一步增強投資者獲得感。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已正式披露中期分紅計劃的龍頭企業外,另有多家行業頭部公司早已將中期分紅納入長期發展戰略規劃。這種前瞻性布局不僅體現了龍頭企業對股東回報的持續重視,更通過穩定的分紅預期,為市場注入了長期投資的確定性。
例如,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披露2024年年度利潤分配方案的同時,就已宣告2025年第一次中期利潤分配17.10億元的計劃,同時提請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制定2025年其他中期分紅方案,簡化分紅程序,視公司經營情況靈活多次分紅。再比如,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龍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早在4月底便向市場宣告16.65億元、11.86億元的大額中期分紅方案。
據不完全統計,深市有130家公司在披露2024年年度報告前后制定了2025年中期分紅方案,相關公司紛紛表示將在結合公司實際情況下,保持穩定的分紅頻次,增強投資者回報水平。
市場人士表示,這些龍頭企業的積極行動,不僅讓投資者切實感受到企業發展的紅利,更以實際舉措帶動了整個市場分紅文化的培育與發展,為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運行增添了強勁動力。
積極制定中長期規劃
越來越多深市上市公司正在突破“階段性分紅”的局限,將股東回報納入長期戰略框架。這種從“被動分紅”到“主動規劃”的轉變,標志著A股市場的股東回報體系正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為投資者提供了穿越周期的長期價值錨點。
數據顯示,2024年,共有216家深市公司發布了中長期股東分紅回報規劃,到了2025年,又新增165家公司發布中長期股東分紅回報規劃,向市場釋放明確預期,常態化穩定回報投資者。
例如,廣州御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半年報披露前發布了《利潤分配管理制度》,進一步將利潤分配制度化、規范化。該制度不僅明確了未來三年現金分紅比例,還規定了在公司現金流滿足持續經營和長期發展的前提下,優先采用現金分紅的方式回報股東,為投資者勾勒出清晰的回報路徑。
這種將分紅承諾融入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做法,打破了以往分紅行為的短期性和隨意性,讓股東回報有了更堅實的制度保障。它體現出企業對自身經營前景的審慎判斷,以及對股東利益的深度考量,通過建立穩定可預期的回報機制,拉近了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距離。
中長期規劃的制定過程,也是企業梳理自身經營邏輯、明確發展節奏的過程。在規劃的指引下,企業能夠更合理地平衡短期回報與長期發展的關系,既不會因過度分紅影響自身的持續經營能力,也不會忽視股東的合理回報訴求,從而實現企業價值與股東利益的協同增長。
對于市場而言,這種普遍化的中長期規劃趨勢,正在重塑投資者的預期體系。當越來越多的企業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確分紅方向,市場便會形成對穩定回報的共識,進而引導資金向注重長期價值的企業聚集,推動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更有效發揮,為市場的健康發展注入持久的內生動力。
(編輯 張明富)
23:42 | 金河生物上半年營收凈利均創歷史新... |
23:42 | 三暉電氣子公司斬獲機器人設備銷售... |
23:42 | 量子之歌決定收購Letsvan剩余全部... |
23:42 | 海外市場頻傳捷報金城醫藥國際化提... |
23:42 | 緊抓發展契機 杭氧股份加強氫能業... |
23:42 | 道道全上半年扣非凈利潤同比大增逾... |
23:42 | 著力完善小家電生態體系 比依股份6... |
23:42 | 蘋果首次關停中國直營店 手機廠商... |
23:42 | 港口運行效率提升 大灣區汽車出口... |
23:42 | 5G-A商用跑出“加速度” |
23:42 | 百強房企前7個月銷售額超2萬億元 5... |
23:42 | 化妝品新規8月1日起施行 業界預判...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