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午間,央行宣布,決定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置換中期借貸便利。從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
央行稱,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調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綜合分析師觀點看,這次置換MLF,目的是調整資金結構,為后期MLF再度微調騰出空間,另外,目前市場不見得是缺資金,資金緊缺的時候都過了,這次不是節前下調,而是節后下調,與過節期間外圍市場大幅波動有很大關系,政策出臺,有一定外在因素的考量,體現了監管層的態度。
以下為分析師解讀匯總: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
再度降準置換MLF,保持了總量不變,體現了穩健中性;但拉長了期限結構,有助于壓縮期限利差;持續的降準,最終會有助于改善市場風險偏好,壓縮信用利差,改善民營企業融資條件。
經濟學家馬光遠:
降準是對的,降準可以穩預期,穩經濟,特別是穩房價。當然,降準也意味著去杠桿政策其實已經退出,貨幣政策回歸現實,企業的流動性枯竭問題得到緩解。
前海開源基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
央行降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大幅提升股市信心。國慶長假最后一天,央行突然釋放重磅利好,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釋放約7500億元增量資金!這可以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來源,促進提高經濟創新活力和韌性,增強內生經濟增長動力,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同時大幅提升股市信心,有利于“紅十月”行情展開,進而四季度啟動中級反彈行情。
節假日期間,外圍市場出現不同程度下跌,由于美債收益率不斷攀升,美股開始出現拋售,而港股跌幅更大,歐洲和其他亞太股市也普遍出現下跌,給A股節后開盤造成很大壓力。央行降準無疑是場“及時雨”,可以抵消外圍市場下跌的壓力,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延續節前反彈走勢。
此次降準對于人民幣匯率并不會造成很大影響。本次降準彌補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缺口,優化了流動性結構,銀根并沒有放松,市場利率是穩定的,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長率基本匹配,是合理適度的,不會形成人民幣貶值壓力。
本次降準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基本面對人民幣匯率的支撐更加鞏固。作為大型發展中經濟體,中國出口有較強的競爭力,同時,中國經濟以內需為主,制造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較為完善,進口依存度適中,人民幣匯率有充足的條件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采取必要措施,穩定市場預期,保持外匯市場平穩運行。
貨幣政策方面,根據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定,為了穩定經濟增長,應對外部沖擊,下半年貨幣政策有望適度寬松,但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調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
降準不改貨幣政策穩健基調,有利于金融機構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本次降準1個百分點,釋放資金1.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4500億元對沖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另外新增的7500億元也會和繳稅形成對沖,因此,在流動性總量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有助于優化流動性結果,一方面相對于MLF工具而言,降準可以使金融機構獲得穩定的長期資金,做好資產負債管理;另一方面降準后有利于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進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體現了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穩健中性的基調。
當前,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總體平衡,降準不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貶值壓力,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將呈現在均衡合理水平上的雙向波動。下一階段,金融機構繼續落實《關于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的相關要求,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創新型企業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吳慶:
降準已經是市場呼吁了很久的事情了,但央行此次并不是為了為市場注入流動性,而重在調整結構。
之前市場上的MLF已經太多了,多到缺少抵押物的地步了,所以降準是市場一直預期的動作。
調整之后,MLF下降,為央行未來低灌做準備。所謂低灌,是央行未來可能會緩慢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避免大水漫灌的情況出現。
未來,市場可能會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缺的問題,央行還會用MLF等更加及時的預調微調的工具來隨時調節流動性。
未來,貨幣政策會有兩個走向,一個是流動性上可能會比以前要寬松些,而利率可能不會下降。
實際上,對于小微企業來說,資金的可獲得性要比資金成本也就是利率更重要。而降準就是為了提高小微企業資金的可獲得性。不過,今年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已經有所上升,在強監管、加息之下資金成本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上行。但是保持資金鏈不斷裂、有充足資金對于小微企業來說更為重要的,所以就算是利率升高,能拿到的資金依然要拿到。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
這次降準與上一次降準的規模一致,為市場釋放了一部分資金規模,為穩定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預計未來還會繼續降準多次。
四季度,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中性基調,不會大水漫灌,但也不會收緊,這有利于貨幣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同時,四季度往往是財政支出高峰期,這也有利于增加貨幣供給,提高貨幣周轉效率。
未來既要繼續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堅定做好去杠桿工作,又要把握好監管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促進資金流向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促進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
一是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引導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四季度,在地方債券發行提速背景下,資金需求上升推動利率走高,需要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二是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向小微企業、綠色經濟等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流動。繼續落實并實施中小企業信貸利率減免等優惠政策,增強銀行發放小微企業等貸款的內生動能。適度調低地方債券風險權重,引導金融機構增配地方債,解決好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不足問題。
此外,預計銀行貸款利率將穩中有降。貨幣市場利率不斷下行推動銀行資金成本趨于下降,這有利于銀行下調貸款利率。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
本次降準的背景是8月份經濟數據依然低迷,特別是市場關注的基建投資增速依然沒有起色。而經濟數據不振背后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出于去杠桿考核壓力導致貸款意愿低迷,而金融機構較低的風險導致對民營企業惜貸情緒較高。
此外,近期地方政府債密集發行也導致金融機構在流動性層面并不寬裕。考慮已經進入4季度加上政策效應的時滯,年內穩增長的時間表已經較為緊迫,因此無論是貨幣政策本身還是出于配合財政政策需要的角度來說都有必要提升政策力度。雖然近期美聯儲政策較為鷹派的立場推動美債利率持續攀升,但國內央行人民幣匯率預期管理方面的政策在穩定人民幣匯率層面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加上國內通脹平穩,為央行本次降準提供了政策空間。
我們預計4季度至少還會有一次降準,同時不排除央行有加息的可能。因為在美聯儲加息周期,當央行無法兼顧同時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時候,會優先解決“融資難”,因為畢竟“融資貴”只是成本問題,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解決,而“融資難”則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
華泰宏觀李超團隊:
【央行降準1%】中國人民銀行10月7日發布公告決定,從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我們一直以來強調,中美貨幣政策出現邊際分化是大概率事件,美聯儲加息操作以及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不會成為制約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的決定性因素,我們認為本次降準開啟了央行降準通道,未來大概率會有后續降準操作。
【時間點選擇上考慮外圍市場資產價格波動因素】我們認為,央行發布公告時間點值得市場重視,央行選擇在國慶假期最后一天發布公告,能夠較好的應對因為我國長假期間外圍市場資產價格的波動所帶來的預期沖擊,體現了央行更加重視市場的預期管理。
【本次降準對匯率影響有限】我們一直以來強調,中美貨幣政策出現邊際分化是大概率事件,美聯儲加息操作以及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不會成為制約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的決定性因素。首先,我們廣義貨幣M2增速歷史性的低于實際GDP和CPI之和,從歷史流動性比較角度,目前央行貨幣政策仍然算不上寬松,是匯率基本穩定的基石。其次,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經過前期的貶值下跌之后,央行逐漸收緊了跨境資本流動管理,而且未來繼續收緊的概率較高。因此,我們判斷央行未來有望進入連續降準通道,匯率貶值不會成為核心制約因素。
【降準應對商業銀行負債壓力】我們認為,我國7月份國常會和政治局會議政策轉向在商業銀行端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商業銀行貸款增速和存款增速差反映出來的負債壓力不斷擴大。年初以來,存款增速趨于平緩,2018年8月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長8.3%,貸款同比增速13.2%,近5%的增速差是歷史負債壓力的極大區間。我們認為黨中央關于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精神指示,商業銀行積極投放能力受到了負債壓力的限制,降準可以緩解該壓力。
11:26 | 國芳集團擬出資1545萬元與專業機構... |
10:33 | 九號電動兩輪車曬成績單:上半年中... |
10:30 | 中國電建集團項目專場推介會在北京... |
10:12 | 中國神華啟動大規模資產重組 核心... |
10:03 | 中國神華擬籌劃重大事項!8月4日起... |
10:00 | 房企尋找債務重組最大公約數化債 |
09:25 | 多奈單抗注射液三年長期臨床研究結... |
23:31 | 直擊ChinaJoy:上半年游戲產業國內... |
23:31 | 7月份重卡銷量同比增長42% “四連... |
23:31 | “蘇超”效應持續顯現 文體旅融合... |
23:30 | 剛需持續發力 深圳7月份住宅成交超... |
23:30 | 頭部陶瓷企業加速創新 滿足“好房...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