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證監會、發改委近日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債券市場執法工作有關問題的意見》,標志著債券市場統一執法機制框架已經建立。
后續如何使統一執法“長牙齒”?專家認為,應在建立統一執法框架下,盡快出臺統一監管框架下的配套規則,并落實事中、事后對違法違規行為從重處罰,其中強化對債券信用評級機構的統一執法監管非常必要。
債券違約創新高
評級機構遭質疑
2018年信用風險事件層出不窮,無論是債券違約規模還是違約發行主體信用級別都讓人捏一把汗。
雖然目前市場對于2018年違規金額和數量統計口徑并不統一,但比較一致的是無論債券違約數量還是規模均明顯增加。以聯合資信統計數據為例,2018年我國債券市場僅新增違約發行人40家,涉及違約債券106期,違約規模合計約866.85億元。
2014年被認為是中國債券市場的“違約元年”。2014年3月“11超日債”由于無法按時支付利息成為公募債券市場首單實質違約的債券。據統計,從2014年到2017年,4年累計發生違約債券122只,涉及金額860億。也就是說,2018年違約家數和金額創下了打破剛兌以來的新高。
2018年債券違約的另一特征是,高評級債加入違約行列。2018年出現了首只初始評級AAA債券違約。上海華信的違約,開啟了債市初始評級AAA債券首次違約的先例。隨著債券違約事件頻發,2018年市場也再次產生了對信用評級機構執業質量的質疑,國內多家評級機構卷入其中。
有評級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信用評級的功能在于揭示信用風險,是對評級對象違約可能性的排序。對于評級質量的評價不應基于違約數量的多少,而是基于以違約率檢驗機制為主的準確性評價以及評級穩定性評價的綜合考量。違約現象是宏觀經濟和行業周期性變化下的必然結果。
2018年債券違約的原因主要在于經濟增速放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致產能過剩及強周期行業信用風險上升,資管新規和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新規帶來大量表外非標資產回表壓力,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對美市場依賴程度較高及加征關稅主要集中行業受到較大不利影響。
不過,更多的市場人士還是認為,評級機構是債券市場重要的服務中介,投資者依據專業評級機構對企業的評價等級來衡量債券價值,相關監管部門也會作為參考依據。評級機構的公正性是市場穩健運行的基石。信用評級機構與審計機構、資產評估機構等其他中介機構在資本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類似,信用評級機構還沒有充分發揮好債券市場“看門人”的作用。
結束信用評級機構
“多頭監管”
目前,國內信用評級機構監管仍處于“多頭”格局,但相關部門已經在考慮信用評級機構統一監管,市場對此也有預期。
2018年9月,人民銀行、證監會聯合發布2018年第14號公告,圍繞著逐步統一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評級業務資質,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監管和監管信息共享,推進信用評級機構完善內部制度,統一評級標準,提高評級質量等方面進行了規范。
在監管執法方面,公告明確提出人民銀行、證監會以及相關分支機構和自律組織有權對信用評級機構開展通過現場、非現場方式進行監督檢查和自律調查,必要時可對信用評級機構開展聯合調查,對違反法律法規、監管規定或自律規則的,將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或自律處分。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可以看出第14號公告規定的信用評級機構監管仍主要是遵循“功能監管”的思路,監管部門針對業務進行監管,監管執法方面還是各部門遵循各自的規則標準來開展。信用評級執法不統一將令前述債券市場統一執法機制的效果打折扣,甚至為對發行主體的統一執法帶來困難。
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也認為,強化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執法統一非常必要。她表示,2018年大公國際被罰的事件是多部門聯合執法的一個經典案例。大公國際被罰暴露出國內評級行業的一些不足,統一監管執法消除了套利空間。
她指出,評級機構科學、客觀與公正的評級,對投資者保護和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有著重要作用。實現評級機構的科學、客觀與公正的外部保證就是對評級機構的監管,而且對評級機構監管的標準應一致。
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鄭志剛看來,債券市場評級亂象的根源在于行業的結構性壟斷。在某些行業,單純從門檻來看并不高,而且行業對不同所有制均開放。但是由于規模體量的差別,行業競爭仍然存在隱性門檻,形成了變相的壟斷。在債券評級市場中,相對主承來說,評級機構相對弱勢,他們不得不討好、迎合“壟斷者”。打破“壟斷”應建立事前透明統一規則,事中、事后對出現違法違規行為從重處罰。
統一監管分兩步走
雖然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都認為監管執法統一非常必要,但考慮到現實情況,專家也認同統一監管分兩步走的思路,首先可實現標準統一。
在統一規則方面,2018年第14號公告做出了相關安排。中國證券業協會副會長孟宥慈近日表示,協會將與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共同建立信用評級機構統一評價機制,推進市場互聯互通。另有媒體報道,交易商協會近期將推出規范評級行業利益沖突管理,以及相配套的強化信息披露的有關規則;而且,隨著信用評級行業放開市場化準入,評級機構“有進有出”或成常態。
鄭志剛建議,解決債券評級虛高的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調競爭中性原則本身。二是依靠聲譽的力量,促使評級機構愛護自己的羽毛,通過有效的日常監管起到獎優罰劣的作用。他強調,最重要的還是在于源頭上開放行業進入名單,統一監管要求和產品標準。
李愛君建議,債券市場監管應在建立統一執法框架下,盡快出臺統一監管框架下的配套規則。執法層面進一步加強債券執法工作,有效查處債券違法違規行為;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責任。同時,行業自律方面還需完善行業自律規則。未來一段時間,債券市場監管仍將需要跨部門協作,因此需要建立分工明確、密切配合、協同有效的協作機制的制度,尤其是責任制度的設計。
李愛君認為,需要提高市場主體對已設立法律制度的遵守,提高評級機構的社會責任意識,建立統一的評級機構的監管機構、制定評級機構的監管辦法,明確監管機構的監管責任,明確評級機構的監管內容、監管程序、監管方式。
11:26 | 國芳集團擬出資1545萬元與專業機構... |
10:33 | 九號電動兩輪車曬成績單:上半年中... |
10:30 | 中國電建集團項目專場推介會在北京... |
10:12 | 中國神華啟動大規模資產重組 核心... |
10:03 | 中國神華擬籌劃重大事項!8月4日起... |
10:00 | 房企尋找債務重組最大公約數化債 |
09:25 | 多奈單抗注射液三年長期臨床研究結... |
23:31 | 直擊ChinaJoy:上半年游戲產業國內... |
23:31 | 7月份重卡銷量同比增長42% “四連... |
23:31 | “蘇超”效應持續顯現 文體旅融合... |
23:30 | 剛需持續發力 深圳7月份住宅成交超... |
23:30 | 頭部陶瓷企業加速創新 滿足“好房...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