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詩鈺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是否適合購買股票或ETF引起市場熱議,不少機構分析師眾說紛紜,舉例子列數據,將國外經驗與中國國情進行比較分析,較多機構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持有本國股票資產弊大于利。
中信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秦培景近期表示,部分央行會購買海外的股票或是ETF作為管理外儲的方式,但是直接購買本國的股票是極其例外的操作,這么做的就只有日本央行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香港金管局的操作。金管局目前已經實現退出,而日本央行目前把擴張資產負債表購買股票ETF已經作為常規化的寬松工具之一。日本央行的股票資產購買計劃始于2002年9月,持續2年,總額約2萬億日元,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穩定股票市場。這輪資產購買于2007年10月開始逐步退出,不過隨后2008年便遭遇金融危機,于同年10月暫停處置計劃,并于2009年2月啟動了新的股票購買計劃(同樣出于穩定股票市場目的),持續至2010年4月,總額3880億日元。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根據已有的經驗,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日本央行購入本國股票,一方面為了提振國內股市,另一方面是作為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銀行購買股票或ETF操作首先需要修改《中國人民銀行法》,因為《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界定的央行業務范圍,不包含投資股票市場。另外,與日本長期處于通貨緊縮不同,需要央行持續不斷的量化寬松政策以提振通脹。相反,中國人民銀行始終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實施量化寬松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必要性不大。可見,當前中國人民銀行大規模購入股票或ETF條件并不成熟。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趙亞赟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中國人民銀行法》對央行的業務有非常明確的規定,而購買股票顯然不在央行業務范圍,因此首先在法律上央行是否有權買股票就值得商榷。另外,即便是外國央行直接入場購買股票的情況也很少,一般發達國家主流社會是反對央行直接參與證券市場的。央行直接買賣股票,顯然有違市場化原則,等于額外釋放了很多流動性,扭曲資本市場。日本央行為了防止股市崩盤,大舉買入ETF基金,雖然推高了股價但是導致流動性降低,不利于個人投資參與,也影響了上市公司的運作。日本央行持有的股票過多,已經難以退出,形成了過大的央行負債。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效仿日本央行購買股票ETF的行為與中國國情不符,也會存在道德風險。比如,什么時間點入市,以及什么時間點退出都存在道德風險。股市投資是私人部門行為,央行從邏輯和法理上來講,都不具備可行性,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法》并沒有指出它可以直接投資股市。
11:26 | 國芳集團擬出資1545萬元與專業機構... |
10:33 | 九號電動兩輪車曬成績單:上半年中... |
10:30 | 中國電建集團項目專場推介會在北京... |
10:12 | 中國神華啟動大規模資產重組 核心... |
10:03 | 中國神華擬籌劃重大事項!8月4日起... |
10:00 | 房企尋找債務重組最大公約數化債 |
09:25 | 多奈單抗注射液三年長期臨床研究結... |
23:31 | 直擊ChinaJoy:上半年游戲產業國內... |
23:31 | 7月份重卡銷量同比增長42% “四連... |
23:31 | “蘇超”效應持續顯現 文體旅融合... |
23:30 | 剛需持續發力 深圳7月份住宅成交超... |
23:30 | 頭部陶瓷企業加速創新 滿足“好房...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