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關于經濟增速能否“破6”的問題引發了較多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對當前經濟形勢和2020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定調,宏觀調控已有清晰方向。結合當前實際,應該如何規劃才能在2020年實現翻番目標,以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社會正屏息以待。
新年伊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光華思想力”宏觀經濟預測課題組發布2020年第一篇關于中國經濟形勢分析的報告,由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顏色和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執筆。報告對2020年GDP增速進行了預測,并對影響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結構性力量作了分析。
證券時報記者就報告內容及當前宏觀經濟的熱點話題專訪了劉俏,聆聽他對于GDP增速、財政和貨幣政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等問題的看法。
GDP增速需至少達5.92%
才能滿足翻番要求
證券時報記者: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尤其是對于經濟增速的討論較為熱烈,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增速不能“破6”,您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及經濟增速問題?
劉俏:預計2020年GDP增長目標或設定在6.0%,而實際GDP增速有望達到6.1%。首先,上修GDP數據影響有限。因為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年度GDP修訂幅度最小;而且,前三次經濟普查均上調了當年第二產業規模,但本次普查下調2018年第二產業GDP規模1166億元,第二產業“擠水分”或抵消對第三產業查漏補缺的影響。
考慮第四次經濟普查之后,2020年GDP增速需在5.9%~6.0%。三經普對2009~2013年每年實際GDP增速的平均修訂幅度為0.11%。基于此,四經普對實際GDP的修訂幅度將更小:若假設2014~2018年每年實際GDP增速均上調0.04%,則2020年GDP增速需至少達到5.92%才能滿足翻番要求,所以我們認為政府目標會設定在6.0%左右。
證券時報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了對2020年經濟工作的諸多信號,且有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提法,尤其是宏觀政策方面有一些新調整。您認為有哪些點需要特別關注?
劉俏: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去年相比,在總基調上強化了“系統論”、“全局觀念”、“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對于經濟下行壓力下的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觀點從強化變為科學穩健把握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從松緊適度變為靈活適度,同時考慮穩增長和通脹。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提法由改善變為疏通,目標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積極的財政政策由加力提效變為提質增效,并且要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體現了落實優質項目和完善前期成果的方針。地產政策大基調不變,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以及因城施策,并提出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長效管理調控機制。
供給側改革方面,2020年要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完成GDP翻番目標。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標志去杠桿告一段落,而且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體現穩增長的底線是防風險。
基建投資增速望達6.5%左右
證券時報記者:積極的財政政策由“加力提效”變為“提質增效”,當前我國財政收支壓力情況如何?主要是基于何種考慮?預計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劉俏:需要注意到一個現象,減稅政策疊加經濟下行壓力使我國稅收增速明顯回落,而財政支出剛性不減,收支平衡壓力持續增加。目前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將遠超年初估計的2萬億元。截至2019年11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增長3.8%,增幅同比回落3.0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完成全年預算難度較大。
大規模減稅降費給財政尤其是地方財政帶來減收壓力,前三季度稅收收入同比增速下降0.4%,與名義GDP增速的裂口差創下新高。財政支出方面,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6463億元,增長7.7%,高于收入增幅3.9個百分點。而我國對脫貧、“三農”、科技創新、生態環保,以及社保、教育、衛生等民生重點領域的投入只增不減,加大了收支平衡的壓力。
綜合來看,2020年赤字率將小幅提升至3%,赤字規模或將增長4000億~5000億元,整體規模將介于3.16萬億~3.27萬億元。實施新預算法以來,中央和地方赤字占比一直較為穩定,分別占2/3和1/3左右,預計2020年這一赤字結構仍將延續。預計地方赤字破1萬億元,中央赤字破2萬億元。
證券時報記者: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提質增效”有哪些著力點?
劉俏: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的主要抓手仍為地方政府專項債。2019年9月4日,國務院提前下達了2020年專項債新增額度。但是由于項目儲備不足,該額度并未發放,因此今年初專項債發放額度將會大幅超過去年,預計2020年專項債限額在2.8萬億~3萬億元,同時若今年經濟下行超預期,存在年中增加專項債限額的可能。
雖然今年為“十三五”收官之年,但是由于從去年7月開始中央就一直強調儲備一批大項目,因此預計今年便會有部分已準備好的戰略性項目提前落地,專項債規模擴張疊加專項債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比例下調政策的影響,其對基建投資的撬動作用將顯著加強,對經濟拉動作用或于今年二季度開始見效。
此外,基建投資將成為穩增長的關鍵支撐。具體而言,一是以2019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為指導,推進川藏鐵路等重大基建項目建設,同時加大對城鄉公路網絡、國際港口樞紐、城市停車場、物流系統等領域的投入。二是5G、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新基建”。三是城市改造和農村改造的短板領域投資,推進城鎮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加快完善水電氣路光纖及電梯等配套設施和養老托幼等生活服務設施。四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海南和沿長江經濟帶等地的城市群城市帶的建設。隨著專項債規模擴張,疊加重大項目資本金下調的政策影響,預計2020年積極財政政策能夠撬動的基建投資將達1.57萬億~1.75萬億元,2020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達到6.5%左右。
貨幣寬松信號將更強烈
證券時報記者:貨幣政策方面您認為會有哪些調整?
劉俏:2020年央行貨幣政策風格或將有所轉換,穩增長信號也將更加明確。2019年央行面臨“兩難”局面,即通脹壓力和穩增長,因此貨幣政策雖然進行了適度寬松,但信號并不明確。2020年貨幣政策支持穩增長的重心將更加明確,貨幣寬松信號也將更加強烈。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到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定調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經濟下行與通脹壓力并存下,根據實際需要適度調節。另一方面,對于通脹,由于結構性通脹擴散能力有限,預計物價雖然在今年上半年仍會維持高位,但下半年有望回落,因此為貨幣政策風格的調整提供了空間。
具體而言,我們認為今年或降準2~3次,預計全年降準150bp。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流動性的表述仍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并對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提出要求,要“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另外,國常會上總理進一步明確提出2020年要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加之我國中小銀行風險上行,均為央行進一步降準提出了要求。
相較于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較高,因此仍有較大降準空間。此外,今年財政政策穩增長的發力點為專項債,規模較大,貨幣政策需要通過降準來保障流動性充裕,從而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因此,我們預計在今年1月進行一次降準后,央行視經濟情況而定可能再降準1~2次,預計全年降準150bp。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貸款基礎利率(LPR)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更大規模的存量貸款“換錨”也將正式啟動,您如何看待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劉俏:去年我國利率市場化取得了顯著進展,今年央行將力爭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目標之一即推動新增與存量貸款與LPR掛鉤,尤其是房貸,從而打破協同行為帶來的貸款利率隱形下限,真正反映融資成本。我們預計2020年為了推動大量的存量房貸與LPR掛鉤,5年期LPR利率有望跟隨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下行。未來央行將不斷強化以MLF為中心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逐步將MLF操作常態化和規范化,做到每月月中操作且只做一次。2020年央行或有4~5次MLF降息,約每季度下調一次MLF利率,每次下降5個基點左右,總體有望下調20~30個基點。
同時,央行將取消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操作,有助于強化MLF利率市場地位。我們預計在80%左右的存量貸款應用LPR報價之后即有可能取消貸款基準利率,而存款基準利率將長期保留。
創造出“TFP較高增速”奇跡
證券時報記者:中國經濟正處于“換擋升級”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過程中存在很多挑戰,您認為從中長期看,主要有哪些障礙?
劉俏:中長期看,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目前,農業對GDP的貢獻約為7%,但農業占用了27%的勞動力。2035年,農業的比重將降至3%左右,農業就業人口占勞動力總人口的比例將不超過4%,因此在未來16年中,20%~25%的就業人口需要從農業、低端制造業流向高端制造業與服務業,勞動力將重新配置,必然面臨艱巨的挑戰。此外,還有迎面而來的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根據我們的測算,到2035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將達23%,人口老齡化程度惡化,將帶來儲蓄率的下降和消費結構上的巨大變化,進而對產業造成沖擊,同時會影響我國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跨越這些障礙?有哪些利好因素?
劉俏:中國經濟能否完成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全要素生產率尤為重要。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TFP)水平相當于美國的43%左右。但根據我們的測算,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即使只是達到美國的65%,也需要其年均增速超過美國1.95個百分點,即,未來16年需要保持每年2.5%~3%的增速水平。全要素生產率能否繼續提高,取決于能否找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以及如何有效釋放新動能。
我們認為,中國在推動TFP增長過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結構性力量。首先,中國經濟的“再工業化”,進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驅動產業的變革,可以帶來TFP的提升空間。第二,“新基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圍繞產業變革、產業互聯網所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云計算設備等將推動TFP增長。第三,大國工業。到現在為止,雖然中國已經建成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門類,但在關鍵部件或技術上還無法形成“閉環”,大國工業還有發展空間。未來諸如民用航空、飛機發動機、集成電路等的發展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注入可能。第四,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除技術外,“制度改革”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能形成制度紅利空間,創造出“TFP較高增速”的奇跡。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