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在2020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介紹,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環保“十三五”規劃、“水十條”、污染防治攻堅戰等要在今年交成績單,垃圾焚燒、水環境治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領域將會提速補短板,環保產業基本面持續向暖。
疫情期間,醫廢處理市場被觸發,迎來新一輪高增長。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9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119.3噸/天,相比疫情前增加了1216.5噸/天,增長近1/4。
基本面持續回暖
近期,環境商會對百余家環境上市公司的年報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總體而言,2019年度企業的經營數據在好轉,整體經營狀況優于2018年。營收方面,近八成企業營收增長,平均增速同比上升8%。凈利方面,2019年近七成企業歸母凈利增長,這一比例在2018年僅為半數,歸母凈利平均增速實現大幅提升。
“2019年年報中我們也看到,過去兩年中受馳援的頭部民企大部分回血現象明顯,企業經營狀況逐漸改善。雖然受疫情影響,一季度不少企業業績出現下滑,產業短期波動明顯,但長期來看,產業基本面依然持續向好。”趙笠鈞說。
不過,趙笠鈞指出,2017年年底以來,資金問題導致不少民企陷入經營困境,環保產業危機至今仍未完全解除。同時,國資大舉進入,也在為產業注入資本、資源以及商業模式等方面的新能量。經過這幾年的行業調整,一方面環保企業更加理性,經營也更穩健。從項目情況來看,整體的收益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企業也逐漸呈現差異化定位,運營管理能力與核心技術將成為核心要素,行業總體朝著更有質量的方向成長。
環境商會執行會長、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認為,“這次疫情的影響,大家都認為對環保產業相對小一些,環保企業具有抗風險、抵御經濟周期的特點,但未來行業發展也面臨巨大挑戰。目前一半以上的央企都進入了環保行業,從一季度的環保項目招投標情況來看,有28家央企中標。”
“大型央企更適合承擔長江大保護等戰略性任務,它們進入環保行業并非單打獨斗,而是從設計、建造、運營等各個環節建立生態圈。環保企業要積極適應、擁抱新形勢的變化,首創和這些央企在多方面進行了戰略合作。未來我們希望環保行業更加健康發展,迎來更有序的競爭,關注投資回報率,更多關注增量而非存量項目。”楊斌說。
醫廢處理市場迎新一輪高增長
疫情期間,醫廢處理市場被觸發,迎來新一輪高增長。
生態環境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9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119.3噸/天,相比疫情前增加了1216.5噸/天,增長近1/4。其中,湖北省處置能力從疫情前的180.0噸/天提高到658.4噸/天,武漢市處置能力從疫情前的50.0噸/天提高到280.1噸/天。自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34.9萬噸。
趙笠鈞說,“這場疫情,讓政府管理部門和公眾對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保障供水的安全、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垃圾的收集收運以及醫療廢物的專業處置等,關乎社會和公眾的整體利益。”
5月18日,國家衛健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提出要在2020年底前實現每個地級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個符合運行要求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到2022年6月底前,綜合考慮地理位置分布、服務人口等因素設置區域性收集、中轉或處置醫療廢物設施,實現每個縣(市)都建成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再加上新修訂的《固廢法》要求,醫廢處理市場還將迎來新一輪增長。
不過,環境商會執行會長、杭州錦江集團董事長王元珞指出,過去醫廢處理市場沒有大規模發展,是因為平時醫療廢棄物處理量比較小,而成本高。國家從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的角度考慮,把建設提上日程,也希望能和企業實際運營相結合,“平戰”結合,給予企業相關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建議扶持垃圾發電項目
此前備受關注的“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國家補貼是否取消”的爭議也塵埃落定。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有序推進新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新增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將繼續獲得國家補貼支持。
《通知》首次明確“存量”與“新增”項目的分割時間點,新增項目繼續享受國補,存量項目另行管理。同時強調,新增項目需納入各地生活垃圾焚燒中長期規劃,明確納入補貼項目清單的要求。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底我國城鎮已投運垃圾焚燒項目約400個,另有在建項目300余座。環境商會提供的材料顯示,近幾年,由于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競爭日趨激烈,投資收益率預期走低。以日處理垃圾2000噸的垃圾焚燒廠為例進行計算,成本不低于200元/噸。地方政府和電網企業對于項目電價兌付的穩定性和時效性決定了垃圾處理企業的正常運營狀況,只有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才能夠維持垃圾焚燒處理行業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為此,環境商會建議,垃圾發電項目應參照光伏和公共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等項目,列入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資金撥付優先保障范圍內,確保補貼資金足額及時撥付到位。根據地域性差異,制定分區域的補貼政策或者其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向中西部不發達省份項目給予適度傾斜。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