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已從要素投入型轉向創新驅動型,因此,金融要不斷創新適應新要求。當前需進一步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同時,金融機構應創新風控手段。
對于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金融部門應結合線下軟信息和線上大數據進行決策,解決部分民營企業缺乏財務數據和抵押資產的問題。
□本報記者焦源源
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
中國證券報: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目前存在哪些癥結?
黃益平:從宏觀來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需不斷加強。邊際資本產出率反映的是每生產一個單位的GDP需要增加幾個單位的資本投入,該指標從2007年的3.5上升到2019年的6.0以上,說明同樣資本投入能夠產生的GDP增長有所減弱。
具體而言,有兩方面表現,一是居民投資難,二是企業融資難。中國老百姓有不少儲蓄,過去主要是兩個去處,把錢存在銀行,或者投資房地產。把錢存在銀行的回報率已有所下降,同時,房價全面上漲的可能性在明顯減少。目前,穩健的投資渠道相對有限。
企業融資難集中體現在中小微企業方面。對銀行來說,服務中小微企業面臨“獲客難”和“風控難”的問題,中小微企業規模小、歷史短、地理位置分散、不確定性大,而且部分缺乏完整的財務數據,沒有充足的固定資產,銀行在做一部分企業的信用評估時存在一些困難。
中國證券報:為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金融體系應該如何創新?
黃益平: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從過去的要素投入型轉向創新驅動型,過去的金融體系就不太能適應新的增長模式,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是其中的一個表現,因為中小微企業在經濟增長、就業和創新方面已占據重要地位。
因此,金融需要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新的經濟增長模式要求。一是要進一步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特別是實現市場化的風險定價。創新型的中小微企業不確定性較大,但潛在的回報較高,如果能按照風險水平定價,金融機構可以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務。二是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相對而言,資本市場比商業銀行能更好識別并管理與創新相關的風險,更擅長支持創新驅動型的經濟增長。三是金融機構要創新風控手段,比如利用線下軟信息和線上大數據的方法,對中小微企業做信用評估,從而緩減企業財務數據與抵押資產不足的矛盾。
中國證券報:疫情沖擊下,銀行不良貸款風險有所加大,如何更好實現金融系統向企業讓利?
黃益平:當前疫情沖擊全球經濟,也給中國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造成較大困難。其中,首當其沖的是中小微企業因業務減少而增加現金流斷裂風險。過去半年來,政府與社會都在積極采取措施支持中小微企業,為經濟復蘇儲蓄動能。因此,中央提出金融系統向企業讓利1.5萬億元的政策。
疫情影響可能會延續較長時間,特別是其它國家疫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會明顯影響我國出口,長期也會影響金融的穩定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提出一個金融機構、央行與財政部三方聯手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方案,由央行提供流動性、金融機構直接向有關的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一旦出現財務損失,會有財政部兜底。這樣做的好處是財政可以用較少的財政資源撬動較大的資金支持中小微企業。
同時,金融機構讓利可能會使一部分中小銀行壓力有所上升。相關部門應準備一些預案,將來一旦部分銀行出現不良率顯著抬頭,需進一步明確誰來分擔財務成本、如何處置不良貸款以及怎樣補充資本金等問題。
破解資金空轉問題
中國證券報:對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有哪些建議?
黃益平:民營企業融資難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民營企業大多是中小微企業,規模小、不確定性大、財務數據缺乏等。與此同時,對銀行來說,如果發放給民營企業的貸款出現不良,責任會更大。綜合起來看,融資難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獲客難,二是風控難,三是風險定價難。實際上,民營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這兩個問題要分開來說,對于部分民營企業來說,“融資難”是第一位的。
關于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國內已有很好的實踐成果,并且引起了國際社會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重視,概括起來有兩方面:一是通過線下軟信息,二是通過線上大數據,可以彌補民營企業缺乏財務數據和缺乏抵押資產的問題。線下軟信息是指一大批中小銀行根據對客戶的全方位了解,包括企業家的人品、信用歷史等做貸款決策,這便是所謂的“關系型貸款”。線上大數據是指大科技公司利用科技平臺積累的大數據,與機器學習模型結合做出信用評估。
筆者近日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一起做的聯合研究發現,這種新型風控模型在預測違約率方面的表現更優于傳統銀行方法。一是因為信息優勢,數據中既有實時信息,又有行為數據;二是因為模型優勢,機器學習模型可以更好地抓住非線性關系及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
大科技平臺還有一個突出優勢是“長尾效應”,即在投資建立了大平臺之后,增加服務額外客戶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如螞蟻金服和騰訊等可以服務的用戶數量非常大,使普惠金融真正成為可能。
中國證券報:在當前流動性相對充裕的背景下,如何破解資金空轉問題?
黃益平:從歷史來看,資金空轉一般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實體經濟相對困難,金融機構或者投資人缺乏把資金投向實體經濟的信心。二是部分監管過多,增加了資金投資實體經濟成本。所以,要鼓勵資金順暢地流向實體經濟,一是要降低投資難度,二是要提高資金回報預期。
目前因受疫情沖擊,經濟活動比較疲軟,投資回報的預期不是很好,要鼓勵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建議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實現市場化風險定價,銀行向民營企業融資資金定價須覆蓋風險。市場化風險定價的要求,同樣適用于資本市場。二是即便在市場化風險定價的基礎上,疫情還會帶來額外風險,如果政府、財政或者央行主動承擔一部分風險,有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如政府感覺市場化的成本,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負擔太重,應該由政策分擔“高出”的那部分成本。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